“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流传在绍兴民间的这些气象谚语,寄托着人们对积极预防极端天气、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期望。近年来,我市气象部门不断提升监测能力,织密气象监测网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地面气象监测和大气垂直梯度观测站网,涵盖农林、交通、旅游、生态等多个行业领域。
高精尖设备的投用,显著提升了短时临近预报的精准度,为防灾减灾赢得了宝贵的响应时间。去年10月25日,第21号台风“康妮”生成,成为1949年以来我省出汛后同时期影响最严重的台风。在台风“康妮”影响期间,市气象局加密监测,高频预警,充分应用先进的气象雷达设备,动态分析研判台风移动路径和风雨影响,累计叫应517万人次,转移10126人,成功实现全市无灾情险情报告,展现了强大的预警能力。
在诸暨市,当地气象部门积极探索“枫桥经验”在气象领域的应用,开展“五段式”预报预警服务,有效将气象灾害化解在基层。提前1天以上发布灾害影响提示,提前1~3小时发布警戒提醒,及时发布精细到乡镇级的预警信息,及时开展分级叫应,及时通报阶段性实况。这一系列举措,构建了从预警到响应的快速通道,为防灾减灾筑起了坚实防线。
聆听科普讲座、漫步科普集市、辨识预警信号……临近世界气象日,绍兴气象博物馆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气象博物馆,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公众依据“蓝、黄、橙、红”四色预警系统有效预判潜在风险,并提供防灾技巧与物资储备指南,吸引了上万公众参与,共探气象奥秘,提升防灾意识。
为提升预警的精细化和覆盖面,我市还创新应用“闪信”发布渠道,全年发布高温警报、台风警报等全网短信1348万条次,并进一步提高了预警的阅看率。同时,市气象局还组建了气象融媒体策演团队,创建“首席说天气”栏目,通过专家权威解读台风、强高温等天气过程,增强了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构筑起防灾减灾的坚实防线。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