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地处我国中东部、浙江省中北部。受气候变化影响,最近10年,绍兴的年平均气温较上世纪60年代上升了1.9℃,年平均降水量呈现每10年增加40毫米的趋势,而雨日并未明显增多,直观表现为降水强度增大,高温更强。由此,暴雨、高温、强对流天气等恶劣天气频发且影响趋重,并产生连锁致灾效应。据统计,每年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0.5%。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绍兴积极寻求气象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以有效预防灾害、减轻损失。近年来,绍兴不断探索“数字气象”新路径,深入实施极端天气“村安工程”和“城安工程”,构建数字化极端天气防御协同应用平台,并建设覆盖全市的气象监测网络,全面提升城乡气象安全保障能力。
据统计,我市极端天气多发、重发,灾害性天气引发的地质灾害,有70%发生在缺乏监测设施的农村地区。“村安工程”聚焦农村气象风险,建设了1400个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的驻村地面气象站,与多部先进天气雷达协同观测,形成了数字化极端天气防御的坚实屏障。这一工程大大减少了“局部地区”“有时有”的模糊性,将预警平均提前时间从20分钟提升至50分钟。在强对流天气、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的临灾关键时刻,可实现分钟级千人次电话智慧叫应,大大提升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城安工程”则聚焦城市气象风险,通过构建城市气象泛在感知网、城市气象大脑等,形成了一个集气象信息全感知、多源数据融合共享、人工智能全面应用于一体的智能系统,全方位精细服务市民的衣食住行、游购娱学。预计到2026年,绍兴将构建起由地面至低空的“百米级、分钟级”立体气象网,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水平,为城市气象安全筑起更加坚实的防线。
气象高精尖设备发挥成效,得益于气象观测质量管理的“聚力”。2024年,全市气象部门依托智能平台实时追踪1800套气象设备在线状态,重点监测设备掉线、传感器异常、通信延迟等6类主要异常,及时处置异常1045次。以“周检+月巡”标准化质量规范,定期对气象设备校准传感器基准值,开展气象观测仪器现场核查,全年气象站稳定运行率达99%以上,实现“监测零时差、数据零误差”的高质量管理。
此外,为推动气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绍兴还致力于打造气象科研市级重点实验室。去年12月,市气象局成功申报并获批了“绍兴市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深耕相控阵天气雷达监测预警技术及其业务应用的研究领域,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推动绍兴制造的天气雷达在该领域占据科研高地。这不仅为绍兴发展高端制造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也为气象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树立了新的典范。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