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珍贵的小聚

2025-03-22 10:38

来源:

3月9日,我很开心,因为参加了一次珍贵的小聚。

说小聚,因为人不多,6个老人加两位夫人一共8个人,在延安路一家不起眼的小饭店聚会。说珍贵,因为都是20世纪70年代初就认识的老朋友,年龄最大的已经近百岁,我最小,也过了70岁。平时联系不是很多,有的已经很长时间没见了。

因为在北京的周渭利有事回绍,86岁的宋来法先生组织了这次小聚会,告诉我都是老朋友,让我一起去。我这人比较疏懒,不会喝酒不会抽烟,怕麻烦人,所以较少参加聚会。但这次是多年的老友,有的已经很多年没见,所以就爽快地答应了。

宋来法当年是绍兴县广播站的骨干编辑。我20世纪70年代初回乡务农时,曾经参加大队报道组写过一些通讯报道,他曾到我们大队来采访过,所以相识,有所交往。那时,广播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很重要,各方面都要依赖它。老宋上过绍兴师范,当过兵,在那时绝对算是有文化、见过世面的人物。他为人热心,直爽,很受大家信赖。我刚起步写作,就是给广播站写稿子。我大学毕业后回绍兴,仍然给广播站写过稿子,曾经是特约通讯员、特约评论员。而这,与老宋的关照分不开。

周渭利,和我同村,高我一届。我一开始是跟着他写报道的,对我帮助很多。后来他去北京读外贸大学,又留在北京央企工作,当时书信来往很多。等他被派驻国外后,就少了联系。他说,我们比较相合,有不少相近相通的地方

其他的几位,徐冰若先生已经98岁高龄,自己独立生活,依然健朗,思路活跃,言谈自如。这几年还在写古体诗词,让我大为叹奇。当年他是绍兴县文化馆的领导,主编一份绍兴文艺的油印小刊,编发本地业余作者的诗歌、曲艺、故事等,培养了许多颇有影响的作者、编剧。后来他去当时的绍兴县文联当领导,编有一本《百草园》的会刊。因为当年叫惯了,我不大礼貌地依然称他为老徐。陈秋田,当年是绍兴县文化馆的干部,曾经到我们大队来采风、摄影。他当过绍兴书画院的院长,在绍兴书画界颇有名气。当年我们之间一直互叫名字,而今依然。而王松泉老师在不少学校辗转任教,写过各类文章。他当老师时,板书是一绝,曾为此写过专著。后来被调到绍兴文理学院,成为教授,桃李满天下。

老朋友相见,亲切问候,激动相拥,感慨良多。有说不完的话:忆共同经历过的事,问当年的其他友人,谈今天各自的情况,说大家感兴趣的变化……3个多小时,根本没冷过场。大家意犹未尽,但考虑到毕竟都是老人了,虽然身体不错,还得注意劳逸结合。所以,还是来个暂停。握手道别,互祝珍重,后会有期,相约再见。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何宝康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