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津津有味”融媒体工作室① | 融合为墨,“和美越乡”绘新卷

2025-03-19 21:22

来源: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顺应媒体改革趋势、创新内容生产,绍兴日报组建“津津有味”融媒体工作室,聚焦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加强解读评析,回应社会关切,努力让时政新闻通俗化,让阅读有趣味、可回味。工作室报道坚持纸媒与新媒联动,丰富呈现方式,提升原创内容影响力。今起推出首篇,敬请垂注。

城与乡,是普遍存在的两大地理空间,是读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对重要关系。

在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重要节点,省委提出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我市锚定共富目标,着眼共富场景,结合绍兴实际,将城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把缩小“三大差距”放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全局一体部署推进。

要完成这些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日前,在市委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后,市委办、市府办印发《关于加快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聚焦夯实“三农”压舱石,补短板、扬优势、谋出路。强化一体协同,深化改革创新,绍兴加快绘就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和美越乡”新画卷。

这些年,全市上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推动绍兴广大农村发生了精彩蝶变。

然而,对照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更高要求,绍兴仍存在一些问题短板,表现在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不高、重点农业企业的引领性不强、城乡居民增收致富的可及性不均、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不够、精品示范村的标志性不突出等方面。

柯桥城区新貌。章斌 摄

面对“在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中走前列作示范”的新要求新目标,绍兴如何破局?

强城,是绍兴要打好的第一张牌。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让县域产业“繁花似锦”、县域消费“热辣滚烫”、县域旅游“实力出圈”,推动县城成为绍兴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县域虽不及城市的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但却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节点,构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经济单元。”绍兴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宋潞平表示,必须把强县与富民统一起来、把产业和人口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没有产业,县域就失去了依托。集成灶、纺机、轴承……这些看似普通的产业,在嵊州和新昌经过几十年积淀,成了“明星产业”。曾经的“块状经济”如今已是“产业集群”,产值飙升,品牌响亮。另一边,新兴产业也在县域加速崛起。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投产,逐渐成长为县域经济的支柱。

立足全市大局,壮大县城“龙头”。“土特产”变身“文化IP”、“单打独斗”转向“生态共生”、“闭门造车”升级为“全球链接”……做强县城要抓牢产业牛鼻子,也要勇闯“新路子”。绍兴将继续聚焦县域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统筹县域产业整体布局,为共富夯实产业底座。

为此,我市将建强“县城、集镇、片区”发展轴,增强县城带动力,提高集镇承载力,优化片区支撑力。到2027年,实现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县域内的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县域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8%。

“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村、春兰之乡棠棣村、主打古村梯田的东澄村、珍珠电商通全球的新长乐村、越剧之乡施家岙村、重现宋风古韵的梅渚村……地图上散落各地的明珠,如今让无数城里人向往,它们的名字叫“美丽乡村”。

地理空间的差异决定了资源禀赋的差异。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筹划,绍兴理解得深刻而形象:新型城镇化和“和美越乡”建设就像城乡统筹的两部发动机,只有齐头并进,才能收到理想效果。以“千万工程”为支点,绍兴将持续撬动“和美越乡”建设,缩小“三大差距”。



越城区东浦街道南村村。 章斌 摄

“绍兴始终清醒:只有比别人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些、谋得更深一层,才有可能抢占城乡统筹的制高点。”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站得更高,绍兴从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视野、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将从深层次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空间规划一体化,加快编制“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空间专项规划。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城乡道路畅通、饮水同质、公交一体、同网同速。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

看得更远,绍兴突出系统推进,提升产业、人才、科技竞合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农业“双强”,加快种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未来农场、数字农业工厂。因地制宜发展“土特产”,联动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构建“3+7+X”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提质强能行动和“土特产”精品培育工程。

谋得更深,绍兴不遗余力提升乡村内涵,让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和美越乡”,和在文明和谐的乡风,美在洁净美丽的村容。绍兴将一体抓好“软”“硬”两个环境,统筹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城乡间“无缝对接”。

共同富裕等不来,而要靠谋出来、干出来。有政策撬动作先导,更离不开广大乡村百姓思变求变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创业勤劳致富才是根本出路。

老百姓“钱袋子”鼓不鼓,是衡量缩小“三大差距”成效的最直接标尺。城乡统筹的难点就在于真正让“老乡”增收致富。

2024年,绍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5万元、全省第三,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7%,城乡收入倍差降至1.62,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10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分别达到65%、45%。绍兴将始终把富民惠民摆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在嵊州,“西白忘忧”共富片区以“星宿小昆”“艺术水竹”“红色沃基”等村庄为引领,通过党建联建、设施共建、产业联兴、活动共推等片区协同组合拳,实现化“单兵作战”为“组团发展”,探索出一条产村联动发展、共建共享共融的新路子。去年,片区农产品销售总额超3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上虞区丁宅乡农创智谷“数字农场”示范基地内,工人正在忙碌。  周梦琪 摄

发展共谋、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市场共营,绍兴正积极探索“和美越乡”共富片区建设。“共富片区要打破目前村庄建设中单打独斗、单兵突进的困境和空间有限、资源单一的发展瓶颈,让多个村庄在党建统领下,统一规划,协同作战,错位发展。”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创新联建共建机制,推进“一带多村,一统四化”,确保资源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

不仅要让村村产业有特色,也要让人人就业有门路。我市将完善基层就业供给体系,建立健全重点群体“一对一”帮扶闭环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对接,推广订单式技工培养模式,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发展,迭代升级共富工坊、产业帮促基地,持续拓展家门口就业渠道,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扩大就业的同时,我市对低收入农户帮扶进行“个性定制”。落实公益岗位、贴息贷款、补充保险等措施,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城市繁华、乡村富丽,城乡共富、生活共美,一个更幸福的绍兴,将扑面而来!

一图看懂 | 2025绍兴市“三农”政策包

记者 | 徐晶锦 周梦琪

编辑 | 张衎男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徐晶锦 周梦琪 编辑:黄晨珂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