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山水话诗情,宋韵铸风骨

2025-03-18 08:35

来源:

有骨的江南当看绍兴。这里有水的眉目,山的血骨,桥的筋脉,剑与诗酒的风度;这里走出了卧薪尝胆的勾践,留下了翰墨飘香的兰亭雅集,更哺育了一代代舍身为国救天下的越地儿女。难怪毛主席赞道:“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绍兴是泊在水上的一卷画。水在城中,城在水上,“俯身水底见桥影,侧耳河面闻桨声”。当你乘着“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的乌篷船行在城中水道上,抬眼是商店民宅,低头是粼粼碧波,那你一定能在淙淙流水声和咿呀咿呀的摇橹声中感受到江南水乡流动的生命。

古人云:“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绍兴的水润泽一方,绍兴的山同样孕育了独特人文。“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登上会稽山麓的大禹陵,苍松翠柏之间,赭黄色殿宇高低错落,石柱上的浮雕将大禹治水的故事娓娓道来,神道上十二对石像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当神钟和神鼓敲响,庄严肃穆的钟鼓声回荡在天地之间,历史尘封,大禹治水的功绩已福泽千年。

不够,这还不够。“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绍兴因南宋而得名,又在气质与基因里深深烙上了南宋的印痕。

作为绍兴历代唯一存留着的宋式园林,沈园还带有宋时“池台极为盛”的印记。冷石、残荷、弯桥,绿柳如织、亭台依旧,历史千回百转,沈园仍然繁花如锦,只是斑驳矮墙上刻写着的“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还记录着惊鸿照影下陆游和唐琬的缠绵爱情。

绍兴的宋韵还流淌在日常生活之中。尝一口“湑镜流之香洁兮,贮秘色之新瓮”的绍兴酒,体味着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的“四般闲事”,解码宋韵文化,在精致的宋“潮”里感受绍兴人民的智慧,朱熹“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的评价真是恰如其分。

怎么能不写绍兴的风骨?以生命为尺度,跋涉于理想和现实之间,一生以慷慨报国为己任的爱国济世精神深深地融入了越地儿女的心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放翁对家国一统的期许,“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是辛弃疾在会稽秋风亭的思索,“谁能更继东都守,长使山阴水旱无”是王十朋对江山社稷和人民生活的关怀……

路过古拙诗意的小山,踏过烟雨濛濛的石板桥,穿过粉墙黛瓦的石巷,隐于繁华街口的名士故居默默无言地传承着宋韵里的爱国精神。越城区解放路前观巷大乘弄10号,屋内虬曲的青藤是徐渭“一腔肝胆忧天下,满腹经纬传古今”的真实写照,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则为文学斗士鲁迅鞭笞黑暗社会、唤醒沉睡国民提供了精神上的沃土。铁骨英风、壮志豪情的鉴湖女侠“据鞍把剑气纵横”,将《满江红》写在祖国大地上,身处乱世而学成归来的竺可桢心怀热忱、笃行“求是”,三十八年如一日为我国气象事业开辟先路。宋韵,自是一脉相传。

悠悠古城千百载,走读绍兴,读山水之中的诗意,读历史沉淀后的风骨。

作者:方翔(绍兴文理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