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浣纱终别离,断缆身赴家国义。2月11日晚,大型原创舞剧《西施》亮相国家大剧院舞台,用一场极致的东方美学视觉盛宴,演绎西施赴吴前的传奇故事。
舞剧《西施》自2023年6月在杭州首演起,至目前已在国内20多个城市巡演近60场。几乎场场爆满,收获10万余“西施粉”。
重现绝代风华
舞剧《西施》以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为原型,展现了西施从浣纱女到助力越王勾践重振家国的传奇人生。该剧艺术总监杨丽萍认为,要讲好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传说,就需要打破惯常的讲述故事的方式,对故事内容进行重构。舞剧《西施》在这方面作了全新尝试。
“过去的许多艺术作品常将西施别越赴吴后的经历作为故事的重头戏,由此突出她为复国作出的努力和牺牲,而舞剧《西施》则打破了惯常做法,聚焦的是西施的成长史,探讨的是女性的成长和蜕变。”杨丽萍说。
舞剧《西施》通过6个篇章,以倒叙加正叙的表达方式,着重讲述西施赴吴前的成长史及爱情经历,所以,舞剧里的西施不仅是一个爱国女性,还是一个立体丰满的年轻女性。舞剧《西施》中西施的扮演者、舞蹈家骆文博说,“故事中,西施有对爱情的向往和羞涩,她不缺可爱和灵动,更不缺对越国的大爱,这种大爱体现在其整个蜕变过程中。这也是这个作品最出彩的地方。”
因为故事的内容重点发生了变化,所要表达的内核也随之改变。舞剧《西施》出品人、制作人谢琼表示,通过全新的表现手法和故事架构,舞剧中的西施虽是中国古代传奇中的一个人物,但她仍活在今天、活在未来,因为她是一种女性力量的代名词。
“响屐舞”与“船拳”出圈
“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李白在《浣纱石上女》中这样描绘西施的舞姿。历史上,西施是一位以舞蹈技艺闻名于世的美女。据传,为了让西施尽情跳舞,吴王夫差在御花园的一条长廊中,命人把廊下挖空,放进大缸,铺上木板,取名为“响屐廊”。西施跳舞的时候,脚穿木屐,裙缀小铃,木屐踏在木板上发出沉重的“铮铮嗒嗒”回声和裙上小铃清脆欢快的“叮叮当当”声相互交织,这种舞蹈被后人称作“响屐舞”,西施就是首创者。
在舞剧《西施》中,这一失传千年的舞蹈艺术得以重现,让观众们有机会领略到那独特的舞蹈韵味与古典之美。那清脆悦耳的木屐声如同优美的交响乐,与舞者们曼妙的舞姿交相辉映,展现出别样的魅力。巡演中,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节目特意与“响屐舞”梦幻联动,在社交媒体上,许多跳舞爱好者纷纷跳起了“响屐舞”,有力传播了这个古老的舞种。
舞剧《西施》在舞蹈的设计中,还加入了吴越文化中的“船拳”元素,在皮影戏的巧妙设计下,舞者们化拳为舞,于方寸之间,舞动乾坤。船拳,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越国,是一种在船上表演的传统武术形式,据传是由越国水军在驾船打仗时发展而来。可见,船拳舞这一元素的加入进一步彰显了舞剧《西施》对古越文化的深入发掘与传承。
记者了解到,为了深入挖掘舞剧与古越文化之间新的连接点,舞剧的服装设计师根据春秋时期古越服饰特色进行意象化提炼并设计。因此,整部舞剧的演员服饰非常吻合当下的国风潮,也是该剧的流量担当。
该舞剧总编导王韬瑞表示,舞剧《西施》还原了许多不被人熟知的古越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合了东方极简美学与现代审美意趣。他希望以更多的留白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自我思考的机会,以此产生观众与舞台乃至他与观众之间的共鸣。
讲好古越故事
西施文化IP,是诸暨市的一张文化金名片。多年来,诸暨市一直深耕西施文化,深度打造西施文化IP。舞剧《西施》是继大型原创沉浸式舞台剧《梦寻西施》后推出的以古越文化、西施文化为背景,展现古越文化与诸暨城市底蕴的全新舞蹈作品。在此之前,越剧、绍剧、西路乱弹等传统戏剧都演绎过西施传说。
谢琼表示,西施不仅是诸暨的金名片,也是浙江文化的金字招牌。无论是舞剧《西施》,还是舞台剧《梦寻西施》,都是为了能够让更多人读懂西施,让更多人感受到诸暨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据介绍,舞剧《西施》2023年杭州首演创下了96.41%的上座率,开启全国巡演后,也几乎场场爆满。在经过近60场巡演后,目前,该剧位居“猫眼演出榜”的综合热销榜第2名,各社交平台的文章、视频阅读量和点击量频频破万次,收获了10余万“西施粉”。该舞剧受邀参加韩国相关艺术节时,还斩获了最佳剧目奖、最佳制作人奖及最佳女主角奖三大奖项。
诸暨市文旅集团有关人士表示,舞剧《西施》是西施文化走出浙江、走向全国和世界的一大IP,这种艺术形式也让西施文化更贴近当下的审美,走向了更多的年轻观众。接下来,舞剧《西施》在继续进行全国巡演的基础上,也将走出国门,力求将西施这一中国文化IP传播出去,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西施,听一听这个美丽的中国故事。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西施这个流传了2500年的美丽传说,在21世纪的世界舞台上,散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谢琼说。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