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找工作怎么变成了贷款买课

2025-03-18 07:25

来源:

招聘弹窗秒变培训,求职者“先学后付”,还没上岗先背债


记者前往达内教育了解详情。

找工作怎么变成了贷款买课

招聘网站上,达内教育文员岗位仍在招人。

  近年来求职需求旺盛,一些求职者四处奔走寻找工作机会,没想到却踩进“招转培”的坑。部分培训机构借招聘之名,引导求职者花钱培训,有的课程费高达上万元。一些无力承担高额学费的求职者,在“先学后付”的套路中还没上岗就背上了贷款。

  遭遇

  要入职得先培训 没上岗先背贷款

  2024年初,大学毕业不久的小方(化名)想要换一份工作,在浏览某招聘网站时,偶然点开一个弹窗广告,写着“零基础,对设计、游戏、动漫等感兴趣可咨询”,他随即在该窗口登记了个人信息。不久,他接到一通来自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上多称为“达内教育”)的电话,邀请他进行线下面试。他以为是之前找工作有了回音,面试时才得知这是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对方告诉小方,由于他是跨专业零基础,想要入职必须先培训,合格之后可以帮助他解决就业问题。


0氪高爆版【装备二合一】复古1.76版本,上线免费领取自动回收,自动拾取!广告

  体验

  招聘网页有蹊跷 线下力推高价培训

  在某招聘平台上,记者看到了达内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包括文员、淘宝打包员、抖音运营等各类岗位数十个,每个岗位的招聘人数都在3至5人,总招聘人数达数百人。其中最早的招聘信息发布于2024年6月,最新的招聘信息发布于今年3月。

  记者尝试申请文员岗位,但弹出的页面中,招聘内容变成了“报名培训后可推荐就业该职位”。浏览具体信息时,网页再次弹窗“想应聘这个职位?快来投递简历吧”,下方则是“申请职位”的按钮。可点击之后,按钮又变成了“报名培训”。此外,招聘企业也从达内公司变成了北京英才添翼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简称英才添翼)。

  天眼查显示,英才添翼是一家在山东青岛注册、经营的公司,公司状态为“经营异常”。今年1月15日,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与企业取得联系,该企业被青岛市黄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记者发现,与英才添翼负责人相关联的企业中,有一家企业名为深圳达内为上软件有限公司,其法定代表人正是英才添翼的负责人,这家公司则与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同为一个企业族群。英才添翼与小方遭遇的达内教育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记者以求职者身份在线上咨询时,达内公司对记者提出的文员岗位情况、哪家公司在招等问题避而不谈。记者多次追问后,一名工作人员与记者电话沟通。起初对方如招聘者一样询问简历信息,很快话题就开始转移。她解释说公司为达内教育,并多次强调,公司有和文员一样坐办公室的岗位,推荐记者从短视频剪辑入手,并表示“小白”也没问题,公司有项目经理手把手带,等掌握技术就可以接项目……一番铺垫过后,话题终于引到培训上:“虽然有人带你,但我们主要和一些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不是完全免费的。”她再三表示不需为培训费担忧,可以“先学后付,前期免费学,拿到工资再交学费”。她建议记者到现场见面详聊。

  于是记者按照地址来到达内教育的一个教学点。一位工作人员称,公司早已不招文员,并表示文员没有发展前景,开始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推销,说如今就业形势艰难,在达内培训的学员都找到了高薪工作。这些培训的费用大多高达上万元,但可以贷款。

  为打消记者疑虑,工作人员说,短期花钱学习技能换来的是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学成之后公司会推荐就业,并购买就业险,保证百分之百就业,如果无法就业可以退80%学费,“相当于你没花钱,白学一门技能。”工作人员还称,记者不必关注网上的差评。“那都是故意抹黑,让我们花钱删差评的。我们每年培训那么多人,有一些差评很正常。”对方向记者展示了合同,其中有约定条款:不论培训过程中或培训结束后,如果乙方散布对甲方不利的攻击言论将承担违约或侵权责任。

  记者了解到,培训机构虽有就业险,却并没有保证就业薪资,求职者花费上万元买课,学完后是否真如宣传的一般找到高薪工作,并不在该公司的承诺范围内。

  调查

  “先学后付”花样百出 消费者维权陷入困境

  在社交平台上以“达内公司”“达内教育”等为关键词检索,记者发现大量网友的投诉和退费求助,涉及全国各地的达内分公司、多种课程内容,金额大多超过2万元,较早的投诉可追溯到2022年。此外,中国裁判文书网和天眼查显示,近年来有不少消费者起诉达内公司的案例。在众多维权中,极少有人全身而退完成退款。

  “先学后付”实际上已成为不少培训机构的套路,他们大多宣称零基础、保就业,“边学边接单,学习无压力”,明确表示“包分配”,更有甚者直接在合同中约定“保障学员结课起90个工作日内兼职可赚回等额学费,就业薪资均在8000元以上”。各种宣传天花乱坠,真假难辨。根据今年2月中消协发布的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在服务大类投诉中,教育培训服务类投诉量居第三位,并明确指出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名义诱导消费者办理消费贷的问题。

  “先学后付”维权困难重重。王女士告诉记者,她曾想找兼职,添加了一家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预缴100元费用,之后签电子入学协议,课程共计5900元,可以通过“先学后付”分期支付。王女士在申请“先学后付”时很警觉,未填写银行卡号,之后在向老师转账100元时发现对方账户已被限制交易,无法完成支付,她感到不对劲,立刻解除借贷申请,这才避免了损失。

  多位网友坦言,在从求职变培训的过程中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贷款。某网友通过短视频平台刷到可以兼职的公众号,并在小程序里找到了批改作业的兼职,联系后对方却介绍起AI写作,仅需开课费19元,并让她填了一份表格,当时她并不知道那份表格其实是第三方平台的贷款合同,直到逾期违约才发现问题。还有网友反映,自己是奔着“就业保障”去的,也如约完成了培训,但机构推荐的工作质量堪忧,不仅薪资不高,而且入职不久即被开除,培训机构却声称已帮助学员就业,履行了合同责任,后续情况与培训机构无关。

  记者了解到,由于消费者与机构签订了培训协议,在维权过程中屡屡陷入困境,维权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

  律师观点

  培训机构涉嫌虚假宣传“先学后付”存监管漏洞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自豪认为,部分机构以就业名义诱导消费者培训甚至贷款,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还可能构成欺诈,严重损害了求职者的经济利益和就业信心。同时,此类行为破坏了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削弱了公众对职业技能培训的信任。

  张自豪说,如果培训机构夸大或虚构就业保障、薪资待遇、培训效果等,诱导消费者报名培训并贷款支付学费,可能构成虚假宣传。他建议,消费者在报名前仔细甄别招聘信息,核实招聘企业真实性,通过多种途径查看企业是否具有营业执照、中介许可证和税务登记证,登录有关部门网站或拨打114查询查看该公司是否被列入黑名单。“求职者应拒绝任何形式的付费入职培训。根据相关法规,给员工提供职业培训是用人单位的义务,费用理应由用人单位支付,不能将培训费作为额外费用要求员工自己承担。任何以抵押金、风险金、培训费等名义收费的行为均属非法,求职者遇此情况应拒交并举报。若单位诱导贷款培训,还可能构成合同诈骗,受害者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张自豪还认为,“先学后付”模式在实际运行中确实存在监管漏洞,主要体现在资质审核不严、资金监管缺失、虚假宣传监管不足、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以及贷款平台监管薄弱等方面。这些都导致消费者在选择此类模式时面临诸多风险,尤其是在维权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针对这些问题,市场监管部门、教育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网信部门以及公安部门等应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责任。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编辑:冯古川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