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在唐代时被称为越州。越州是闻名遐迩的“唐诗之路”重要节点,稽山鉴水无处不留下唐代诗人的飘逸身影。他们流连鉴湖之滨,驻足稽山之巅,漫步放歌,浅吟低唱,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数以百计的诗人先后来到越州,讴歌鉴湖越台、稽山耶溪,这种文学现象在中外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绍兴被赞誉为“文学胜地”“文都”,浙东唐诗之路就是一个最好的印证。
唐代诗人吟咏鉴湖首推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他们来到越州年代不一,而赞誉之情却异口同声。
李白《越女词》诗云: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杜甫以《壮游》诗同声应和: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两位诗人绝口赞叹越州地美水美人更美。“镜湖水”“耶溪女”是“两奇绝”的美景。李白又在《采莲曲》中写道:
若耶溪傍采莲女,
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
风飘香袂空中举。
李白诗中抒写景美人更美这种令人神往的境界,这不正反映大唐开元盛世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一个侧面吗?
李白好友孟浩然对鉴湖越台景致作过很生动的描摹:
始览湖中物,中流到底清。
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
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椽有包子,文章推贺生。
沧浪醉后唱,因子寄同声。
前六句景、物、情浑然一体,写出大好春光下鉴湖美景:水清、鱼鲜、鸟翔、帆轻,处处写景处处寄情,内涵厚实,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融合;后六句不但写出“探禹穴”“访王城”的深邃文化背景,而且对越州人士作了高度赞扬;末两句则以“醉后唱”“寄同声”来抒怀,真可谓“一唱三叹”,从而引起读者共鸣。诗中所赞的贺生即贺知章,他号称“四明狂客”,生性豪放旷达,诗风质朴清新,其诗作《回乡偶书》《咏柳》早已家喻户晓;晚年告老归隐,不时流连山阴道、鉴水滨,留下吟咏鉴湖的诗作。如: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鉴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代越州诗人除贺知章最负盛名外,较有影响力的还有严维、朱庆余、刘采春、吴融等诗人。比贺知章稍后些的严维是越州山阴人,《丹阳送书韦参军》一诗抒写他为友人送行的情景,感情颇为深挚。
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
时值深秋,萧瑟秋风增添了诗人的离情别绪。“心知两地秋”是用双关语表达了万般愁绪。一水之隔撩起了深切思念,伫立江边久望,不正形象地表明了两人友情之深吗?而看到的是什么呢?“寒鸦飞尽水悠悠”,孤寂、惆怅的感受颇为强烈,在人的“静”与物的“动”所交织的画卷上渗透着纯真、挚爱的友情,情景融为一体,感人至深。
严维诗名虽略逊于贺学士,但这首《丹阳送书韦参军》,与贺知章诗中“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几乎是写乡愁别情场景的两个版本,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庆余也是中唐越州诗人。他曾中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他的诗歌辞意清新、描写细腻的特色在吟咏鉴湖的诗中可见一斑。他以《南湖》一诗写道:
湖上微风小槛凉,
翻翻菱行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
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露雨,
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蓬艇东归客,
尽日相看忆楚乡。
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鉴湖的动人美景,物象是那么鲜活生动:菱行嫩绿、水鸟低翔、春草翠绿、芦叶滴水、舟行破浪、游子归乡……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亲切!作者调动形、声、色各种手段,把动态与静态、远景与近景、客体与主体巧妙结合起来,达成了诗歌意象的和谐统一,毫不逊色于李白、杜甫吟咏鉴湖的诗。
唐诗堪称世界文学宝库的璀璨明珠,而唐代那么多诗人及其作品与我们绍兴(越州)有着这样密不可分的因缘,这是我们绍兴后人足以引为自豪的。
研读这些诗作,不仅使我们增强了继承绍兴优秀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不断创新的自信心,而且也为我们献身民族振兴的宏伟事业增添了精神动力。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