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荡湖公园位于越城区东侧,紧挨着迪荡新城,是绍兴二环线内最后的成片水域,占地面积约3700亩,其中水域面积为1700亩,是绍兴水城景观典型的“城中湖”。这里绿叶葱葱,有鸟语花香,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其实,“迪荡”是属于古越东鉴湖的一部分。“荡”就是湖泊,如“雁荡”“芦荡”。所以说“迪荡湖”这个名称,“湖”就是多余的。那么“迪”字有什么来由呢?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于是,我想到了绍兴方言中同音字的替代,这是普遍的现象。曾听有人说,十几年前某个部门开发此地时,出土的一块碑石上写着的是“蝶荡”,也许这里曾是蛱蝶的聚集地。这样的名称可以涉及“雁荡”“芦荡”等。尤其重要的是,让人联想到国学文化的遗存中有“庄子梦蝶”与“梁祝化蝶”的传说。
在《庄子》里还有五个关于越人的故事,对越文化的宣扬与传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也成了会稽名士传统的根源。最著名的是《外物》中,任公子坐会稽山头向东海钓巨鳌的故事:“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
至于“梁祝化蝶”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祝英台的家乡就在上虞祝家庄,离此地不远。《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另为《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各地有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它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如果将“迪荡”正名为“蝶荡”,真是善莫大焉!
所谓“无巧不成书”,越城区东有“迪荡湖”,西有“青甸湖”,两者名称应当是相对的,但是又被本土方言讹化了。
城西的“青甸湖”,其实原名叫“蜻蜓浦”,也是绍兴方言同音异文。据当地的老人们说,这个湖中经常有许多蜻蜓飞来飞去。笔者考证了陆游的三山故里诗中,发现写“蜻蜓浦”的有三首。一、《蜻蜓浦》:“舍北蜻蜓浦,新秋偶一来。菱丝烟际老,芡觜露中开。渔火明还灭,沙禽去却回。吾行兴无尽,舟子莫相催。”二、《夜泛蜻蜓浦》:“四顾水无际,三更月未生。偶成摇楫去,不减御风行。烟浦渔歌断,芦洲鬼火明。还家人已睡,小立叩柴荆。”三、《泛舟至蜻蜓浦小泊渔村》:“醉泛蜻蜓浦,咿哑一橹声。陂塘秋水瘦,墟落暮烟生。野店曾留醉,樵翁不记名。相逢虽惘惘,怀抱已先倾。”如果诗人陆游地下有知,这个“青甸湖”岂不是莫名其妙也?
按图索骥,又有发现。原来唐诗中它们竟然是一对一对出现的,杜甫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元稹有:“蜻蜓怜晓露,蛱蝶恋秋花。”陈子昂有:“蛱蝶怜红药,蜻蜓爱碧浔。”正是:小小生灵,翩翩双飞;风光无限,越地皆诗。孔子曰“必也正名”,后人万万不可大意啊!由于本土方言的讹化,还有一些地名值得探究。顾名思义,其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是必须有所了解的。
“八字桥”是我国最早的立交桥,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它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但是,民间尚有“八士桥”的说法,因为这两个字是同音的。“八士”说有两个来历:一是孔子《论语》中的“周有八士”即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他们都是儒家“高士”,在春秋战乱中流落到了南方;二是明代吴元泰《东游记》说的“八仙”,赞美道教的八个“道士”即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记述他们修炼得道的过程。
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应召西征,翌年冬因病而归,死于途中,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最终归葬于故土绍兴,就在兰亭以南约2公里的花街洪溪“仙霞山”南麓,这是王阳明生前自己选择的葬地。但是《山阴县志》上这样记载:“王阳明墓在兰亭花街鲜虾山。”两个名称“仙霞”与“鲜虾”,写法不同,但方言发音却是一样的。王阳明虽是大儒,又与道教颇有缘分。“仙霞”的含义就是死人升天,称呼过世的师长前辈经常会用“霞灵”一词,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让人联想到阳明故里的“碧霞池”,不也是阳明先生取自道教泰山姥姥之名“碧霞”的吗?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