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提出,发放消费券可以电子券与纸质券并存,因为部分老年人不熟悉智能手机的操作,既抢不到也不会用电子消费券。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老年人弃用了老年机,开始跨越“数字鸿沟”享受刷机上网带来的乐趣,但仍有一部分老人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面对“手慢无”的电子消费券发放,这些用不惯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显然处于弱势。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不只电子消费券让老人发愁,一些便民服务与非窗口办理事项也让老年人“头大”,信息查询、AI互动、数据下载、资料合成……许多对年轻人而言轻而易举的事,对老年人来说却是难题。因此,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每逢养老金发放日,老年人就会在银行门口排起长队,因为他们不会使用手机银行;明明可以“跑零次”的政务服务,老年人会乘公交转地铁去窗口办理,只因为手机操作于他们而言是件搞不定的事情;刷脸支付与电子支付已很普及,但有些老年人还是喜欢用纸币支付,这让习惯了无现金支付的摊主为找零犯愁……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老年人与数字生活、与AI时代间的鸿沟。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活服务日益信息化。唯有充分考虑适老因素,尽力缩小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才能让先进技术惠及老人,让老年生活更好地融入AI时代。
一是产品设计要适老。数字产品的开发者大多是高学历的年轻人,在设计中很自然地从年轻群体角度出发,容易忽视老年群体的需求。因此,在产品设计与开发时要有普惠心态,兼顾产品的适老性,譬如大字版、简化版的操作界面,支持语音和手势的互动方式,实现一键呼叫与自动转化的适老功能,甚至设置单独的老年人抢券入口等。
二是服务模式要适老。要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给老年人提供更多服务保障与便利,譬如在社区、养老机构、公共服务窗口等场所设立线下服务点,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支持,或设立老年人专属客服热线和服务窗口,提供更贴心的帮助。
三是防诈设置要适老。一些老年人不敢用智能手机办事和消费,很大原因是惧怕网络诈骗,担心隐私泄漏,宁可相信线下面对面的操作,也不敢安享线上操作的便捷。因此,AI服务与数字产品要扎紧防范电诈的安全口子,建立起防诈“绿坝”,让老年人放心地使用数字产品。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可见,数字消费将不断融入美好生活,AI技术也将融入各类产业。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也应该有老年人的一席之地,这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引导、社会支持,推进技术创新、服务优化,从而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享受AI时代的便利。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苏小坡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