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参与编著的《中国矿产志》,是迄今所知由中国人自己编著的第一部记述全国多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情况的专业志书。
十八世纪后,德国、匈牙利、俄国等科学家,先后到中国考察地貌,遂有文章问世。中国的矿产丰富,却无自己国人的著述,对自然之事知之有限。鲁迅在日本时,见此现状心颇忧之,遂决定与其同窗顾琅合作,以自己在江南矿务学堂学习期间所积累的资料为基础,广泛征集一切有关中国矿产资源的各种资料,尽快编著一部《中国矿产志》,让国人了解祖国的富饶矿产之所在,呼吁同胞们奋起保卫祖国的宝藏,以有效地抵御列强对国宝的觊觎和为此所进行的“探险”掠夺。为了写作这部专著,鲁迅“特搜集东西秘本数十余种,又旁参以各省通志所载,撮精删芜,汇为是编”。尤其是鲁迅发现日本农商务省地质矿山调查局的秘本《中国矿产全图》后,“急转借摹绘,放大十二倍,付之写真钢版以供祖国。图中并附世界各国地质构造图二张,尤便于学者之参考。”
经过艰辛的努力,一部5万余字的《中国矿产志》于1906年5月由上海普及书局初版,同年12月,增订再版;1907年1月,增订三版。在8个月内,连续出版3次,可见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政府农工商部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认可,又被学部批准为“国民必读”书,批准为“中学堂参考书”。这是中国最早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论述我国地质矿产的科学著作,是中国第一部地质矿产专业志。它的功绩,一在首创,二在完备。鲁迅还曾为此书的出版亲撰广告,评价它“搜辑宏富,记载精细”,“实吾国矿学界空前之作”。他当时还计划把编著《中国矿产志》的工作继续进行下去,力求更详细、全面而精确。在第三版出书时又特地刊登了《〈中国矿产志〉征求资料广告》:“惟望披阅是书者,念吾国宝藏之将亡……凡有知某省某地之矿产所在者,或以报告,或以函牍,惠示仆等……则不第仆等之私幸,亦吾国之大幸也。”他特别强调,要着重调查有无“外人垂涎”,以期引起国人注意。鲁迅特别具体开列出所需资料的详细要求:“现用资本若干,现容矿夫若干,每日平均产额若干,销路之旺否,出路之便否……”等等。
相对于旧志而言,《中国矿产志》在内容及体例上均具开创性。全志设“导言”和“本言”两部分,计22章42节,论述了中国地质矿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详尽地介绍了中国18个省份的矿产资源及分布情况。另附录《中国矿产全图》,书后有《中国各省矿产一览表》。此志一改旧志传统之定式,首设“导言”,概述全书各章节内容,可谓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而在写法上,又置旧志传统的所谓“述而不作”于不顾,凡要害之处,重墨论述。通读全志,就志书本身而言,不仅形式新颖独特,立体感丰富,而且整体意识强烈,资料性与著述性相融,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方志性质的准确把握。
就志书的编著目的而论,鲁迅的指导思想十分鲜明,可以说,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他是将地方志视作一种自卫的“武器”来运用的。在马相伯所作的《序》中指出:“顾、周两君学矿多年,颇有心得。慨祖国地大物博之无稽,爰著《中国矿产志》一册,罗列全国之所在,注之以图,陈之以说,使我国民深悉国产之所自有,以为后日开采之计,致富之源,强国之本,不致家藏货宝为他人所攘夺。”在志书的“导言”中,还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揭露帝国主义掠夺我国矿产资源的卑劣行径,大声疾呼:“及尔时,中国有矿业,中国无矿产矣!”“我国民当留意焉!”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王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