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鲁迅日记》中的 烟火气

2025-03-15 09:26

来源:

提及鲁迅,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出那位以笔为剑、针砭时弊的“民族魂”形象,横眉冷对,凛然不可亲近。然而,当我们翻开《鲁迅日记》,却发现他跟我们一样,会细细记录一件件生活琐事、一笔笔收入开支,一次次交际应酬,为多花钱而生气,为身体有恙而叹息,为酒喝多了而自责。这部持续二十五载的私人记录,恰似一扇雕花木窗,让我们得以窥见走下文学圣坛的“周树人”,一个作为普通人、更具烟火气的鲁迅形象。

鲁迅是对钱物很精细的人。在日记中,他详细记录着每一笔收入,从教育部每月几百银元的俸禄,到北新书局的千九百二十八元四角一分七厘的版税,再到大学讲课的演讲费和报刊杂志的稿费等等。鲁迅还清楚记录着每一项支出,包括购买书籍、看病求医、朋友之间的借款和人情往来。数目大到购置“八道弯宅”时的上千银元支出,小到购买一个小工具铜元几十枚,堪比现代财务记账。

《鲁迅日记》展现了他强大的社交圈。他轻描淡写地记录了与家人、朋友、学生、同事、国际友人等的交往活动,包括拜访、聚会、通信等。据统计,《鲁迅日记》中与鲁迅交往过的人物约有2000人,不少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界、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除了书信往来频繁,大家“线下”交流也很热络。绍兴老乡、文人圈子、单位同事、学生来访等在鲁迅日记中占据着重要篇幅。细细梳理这两千人编织的社交图谱,我们得以窥见那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

日记中显现的“藏书癖”与“饕餮欲”构成了鲁迅精神生活的两极。鲁迅先生太爱买书,日记中大量记载了他购买书籍、报刊的情况,反映了他的学术兴趣和知识追求。他经常去琉璃厂、内山书店买书,古今中外都有涉及,种类十分丰富;还喜欢看进步报刊,买《新青年》《东方杂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迅先生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于了购书,这就是鲁迅所认知的“把钱用在刀刃上”。

除了爱买书和读书,鲁迅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他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外出就餐的经历。他常去的“广和居”,是当时北京的一家老字号饭庄。在那里,他品尝各种美味佳肴,与朋友把酒言欢,常有“饮/食于广和居”,并有喝多、酒醉的记录。他还喜欢吃零食,“糖食”“果饵”不时闪现在日记中。

鲁迅在日记中大多记的是流水账,很少有情感流露,但也有例外。如1912年7月19日,听闻年仅31岁的挚友范爱农落水而亡,不由心痛伤悲。1913年10月1日,“无日不在忧患中”,七字写尽鲁迅的悲愤。1929年8月28日,鲁迅记录了一场与林语堂的冲突,“林语堂语含讥刺,直斥之,彼亦争持,鄙相悉现”,短短几句写满了愤怒,我们熟悉的那个宁折不弯的鲁迅回来了。

《鲁迅日记》中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记录,不仅没有消解“民族魂”的崇高,反而以人间烟火的重量,让那个穿越时空的背影愈发真实可触。或许真正的伟大,从来都深植于对平凡生活的郑重其事之中。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