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共情才能共治

2025-03-12 09:40

来源:

【事】近日,越城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开展送外卖体验活动,直观了解服务对象的酸甜苦辣,从而更好对接、响应他们的需求。该中心基层指导科工作人员冯超燕仅送了4单就累得气喘吁吁,直呼外卖员不好当。(3月10日《今日越城》)

【评】当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穿上外卖员的工作服、骑上电动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时,这场角色体验已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职业观察,更是从“管理者”向“服务对象”的视角转变。而送餐4单即疲惫的体验,在丈量出新业态劳动者生存压力的同时,也校准了公共服务的温暖刻度。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两类新群体逐渐构成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然而,有基层工作者坦言,坐在办公室里做服务工作,常与两类新群体的真实需求存在“时差”,间接导致政策温度被稀释,让他们在政策支持方面难以得到有效关怀。这种隔阂并非源于能力缺失,而是视角差异造成的认知盲区。角色体验的价值,就在于将政府部门人员从管理视角拉回工作现场,在送餐途中的汗水中感知时间压力,在小区迷路的焦虑中体会导航盲区,在保温箱的隔板使用细节里发现行业智慧。这种沉浸式观察体验,远比冷冰冰的数据报表更能勾勒出实际从业者的生存图景。

当然,共情不应止于情感共鸣,更需要转化为制度创新的动能。当政府工作人员能切身感知外卖员抢单时的焦虑,就能理解为何需要建立推行更为弹性的社会保障机制;当体会过校园送餐的流程痛点,就能设计出更人性化更科学化的交通优化方案……这种从共情到共治的思维转化,才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跃升。

越城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能够组织工作人员开展送外卖体验活动是一次勇敢的创举,值得我们点赞肯定。但我们也应当清醒意识到,这样的短期体验打开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可窥见的真相仍然有限。真正的共情型治理,需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譬如在骑手集中站点设置政策意见箱,收集他们对于城市交通、生活方面的真实反馈;联系外卖官方平台,在算法中嵌入劳动者反馈模块,建立双向沟通渠道等。当外卖员的真实声音能持续传入城市管理者的耳朵,共情才能真正融入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

在这个技术“狂飙”时代,社会治理的温度往往取决于对“人”的感知精度。当无人机开始送餐、DeepSeek接管咨询业务,人文关怀显得愈发珍贵。越城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的这次实践启示我们,社会治理既需要大数据绘制的宏观图谱,也需要浸透汗水的微观体验;既需要理性制度的刚性框架,也需要共情能力的柔性填充。唯有把将心比心的理解与专业严谨的施策相结合,才能在效率与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每个社会角色都能获得尊严与保障。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