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区一家基层社区医院里,竟然藏着4项中医非遗!近日,在越城区政协的一次中医调研活动中,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下子亮出4张“中医非遗”招牌,让现场很多人啧啧称奇。特别是昨天,本报刊发《“顾氏伤科”三迁记》后,关于中医非遗传承弘扬的话题也牵动着无数越医们的心。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府山脚下,这一条仅仅几百米长的小街巷里,正是绍兴传统越医底蕴最深厚、最集中的地方。如何把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为眼下越医们关注的焦点。
非遗带来了“流量”
“傅医生,你帮我看看,能不能通过手法来治疗我这个骨折……”昨天上午,在越城区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三六九伤科见到傅乃骞医生时,他正忙着给一年轻女患者贴膏药。女子告诉记者,前两天不小心在家里折了一下腿,后来去大医院看竟然发现小腿骨骨折了。但她又不想住院治疗,听说傅氏三六九伤科很厉害,就来试试。
今年70多岁的傅乃骞医生,是三六九-傅氏伤科的第三代传人。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擅长运用传统手法治疗多种软组织损伤、骨折、腰椎间盘突出、骨关节脱位、关节疼痛等症。傅医生说,作为传统医药的非遗项目,三六九骨科祖传疗法是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他们的支脉来自齐贤下方桥傅氏,现在已经传承到第五代。傅医生说,他们兄弟六个有四个都在从医,而儿孙辈也有不少人在从医。为了进一步传承弘扬“三六九”这一中医传统文化,前几年,退休后的他被“请”到了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堂,服务周边市民。
不过,中医非遗的魅力,远远不止于吸引古城内外的市民。“上海、福建、杭州也有不少人知道这里有个‘三六九’开门行医,纷纷赶来看病。”傅医生说,之前有一位福建的忠实“粉丝”,原来腰椎间盘膨出看了很多医生没看好,在他这里看了两次就说效果好。现在,这位“粉丝”经常来看病配药,还多次给朋友带药。傅医生说,现在这样的“粉丝”很多。
一个社区医院4张王牌
昨天,在该社区医院中医门诊,同样忙得下不了班的,还有王氏外科的王伟玲——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小乐疮科疗法传人。王伟玲的诊室里,放着一面尚未来得及拆封的锦旗。王医生每天上午50个号,几乎每天都“一号难求”,很多时候等病人看完了,往往在中午12点半以后了。
王小乐疮科疗法,创始人王家乐先生为清末名医,撰写有《王氏外科秘方》《王氏病案》等著作,王伟玲是该疗法第三代传人。王伟玲说,她的师傅正是她父亲王小乐,原来也是该社区医院的医生。19岁开始,她便跟随父亲看病行医了,直到父亲73岁退休,她便正式传承衣钵,开设特色专科门诊。现在,王伟玲自己都已60多岁了。作为中医治疗的一张“流量”王牌,前几年王伟玲通过返聘的方式留了下来。这些年来,她在吸取前人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运用独创的“三诊疗法”,辨证施治各种疮、毒、痈、疽,尤其治疗“蛇串疮”独具特色,所用“加味太乙膏”在治疗疮疡上更是疗效显著、久负盛名。
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除设有王小乐疮科疗法、三六九骨科祖传疗法非遗工作室外,还有两张非遗“王牌”。顾氏伤科虽然前几年已经随着第九代传人方尖工作调动“外流”,但第十代传人尚在他们中心工作、培养中。另外,非遗骆氏化脓灸的其中一支脉也在他们的社区医院。传人姜丹华拜师母亲骆氏,一直致力于该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自2012年入驻以来,其一直在该社区医院坐诊行医。
宝贵遗产焕发新生
这么多的越医扎堆存在,也为该社区医院增色不少。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前两年的中医诊疗人次来看,在这些非遗招牌的带动下,他们社区医院的中医氛围特别浓郁,门诊量占总诊疗人次的三四成。这几年,医院还创建了市级中医特色专科、省级“旗舰中医馆”,结合中医特色,常规开展中药饮片、针刺、灸法、推拿、拔罐、敷熨熏浴、中医微创、骨伤等多种中医诊疗服务。
如何更好地守护、传承好这些非遗?越城区卫生健康局相关人士认为,目前越城区复兴越医、致力于打造“中医药一条街”也许是一个契机。“不妨借助这些中医工作室,吸引更多的越医流派入驻,既展示越医历史又满足人们的看病需求,又是一种生动的越医文化演绎。”相关人士提出,越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顾氏骨科祖传疗法、王小乐疮科疗法、骆氏化脓灸、马山车家弄喉科、石门槛徐氏儿科、石门槛钱氏妇科疗法,可以说大多数非遗都集中在这一片区周边,开发利用府山脚下的绍兴中医药文化,正当其时。
不过,宝贵遗产要焕发新生,同样需要齐头并进、多方发力。骆氏传人姜丹华说,他们骆氏化脓灸一脉一直致力于下一代传承,目前她的儿子正在读中医。她认为,可以通过慢慢培养和实践传授,进一步做好“中医+非遗”文章。
而同为非遗传人,王伟玲内心却有些忐忑。她说,她也一直有意培养儿子做下一代的传人,儿子也遵循前辈足迹学了中医。“不过,他现在的研究方向不一样。”王伟玲说,她最担心的是王氏非遗后继无人,显然,在坚持这条路上,道阻且长。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