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红色旋律激荡百年征程

2025-03-12 07:34

来源:

当艺术与党史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元勇做客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大讲堂,主讲中国共产党艺术思想史研究,让大家共同领略艺术与党史交织的独特魅力。

唱响革命曲

徐元勇教授的专业方向为音乐教育学、音乐表演学、中国音乐史学、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研究,因此,这次讲座的切入口便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革命歌曲的发展历程。

“红色革命歌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的产物,以歌唱革命斗争、革命领袖、民族团结、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大好河山为主要内容。红色革命歌曲,既包括宣传革命的音乐作品,也包括人们从革命实践中收获的音乐果实,蕴含着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革命精神。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革命歌曲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重温旧日经典歌曲,而且对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徐元勇表示。

中国红色革命歌曲的孕育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密不可分。从民歌、小调的旧调新词中新生的工人运动歌曲,是中国红色革命歌曲的雏形。1921年5月1日,北京长辛店工人举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和游行活动,工人们高唱《五一纪念歌》,歌词中明确提出“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的革命目标。早期工人运动中产生的歌曲,如《工农兵联合起来》《醒国魂》等,歌词多以表达团结力量、革命目标为内容。

此时,独立创作的革命歌曲开始出现,瞿秋白是中国红色革命歌曲最早的创作者之一。1923年,他以笔名“秋叶”发表了歌颂劳动、反对帝国主义的《赤潮曲》。随着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些国外革命歌曲陆续引入国内,1923年在国内发表,并加上中文译配的《国际歌》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地时期,山歌曲调和丰富的歌词创作为红色革命歌曲注入了更多活力。在根据地,结合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山歌的曲调也被吸收到红色革命歌曲的作品当中。工人运动时期的《国际歌》和《工农兵联合起来》不但在根据地时期被继续传唱,根据地的红军战士还自编了不少山歌,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如《朱德来会毛泽东》。

这一时期,革命歌曲的内容更丰富,革命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通过新创作的歌词被重新填入山歌、民歌、小调和国外革命歌曲曲调中,以此向人民群众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红军作战事迹、军事斗争等各方面情况。除了宣扬红军纪律严明的《红军纪律歌》之外,还有记录红军革命斗争胜利果实的《八月桂花遍地开》,赞扬红军坚毅诚实品质的《送郎当红军》等。

艺术为人民

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与左翼文艺运动兴起,中国红色革命音乐开始体系化发展。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以聂耳为代表的音乐家突破城市“靡靡之音”的桎梏,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民间音乐元素相结合。聂耳开创性地提出音乐要“代替大众呐喊”,其与田汉合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作品,以激昂旋律与抗争性歌词,构建起革命音乐“民族觉醒”的创作范式。这些作品既保持艺术高度,又实现革命性与群众性的统一,标志着中国现代革命音乐正式成型。

全面抗战爆发后,音乐创作进入高潮期。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以交响合唱形式展现民族气魄,贺绿汀《游击队歌》融合民间小调与军乐元素,任光《渔光曲》将江南民歌革命化改造,形成既有进行曲的雄壮,又有抒情曲的细腻的完整音乐体系。这些作品广泛传播,在激发全民抗战意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黄河大合唱》更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音乐经典。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音乐创作深度融入群众生活。当时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催生了《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展现生产建设的作品,《歌唱二小放牛郎》等革命叙事民歌,以及《兄妹开荒》等融合陕北秧歌元素的新民间艺术形式。而且创作体裁也显著拓展:大合唱《淮海战役组歌》开创史诗性战争音乐先河;歌剧《白毛女》通过《北风吹》等唱段,成功将西方歌剧形式本土化,其“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音乐叙事,使《白毛女》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典范。

“这一发展历程呈现出三大特征:在理论建构上,完成了从单纯政治宣传到艺术本体的升华;在形式创新上,形成了‘民歌基底+革命话语+现代技法’的创作模式;在文化融合上,既吸收苏联革命音乐元素,又坚守民族音乐根基。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红色音乐已建立起包含200余种民歌改编曲、50余部大型声乐套曲的完整体系;培养出覆盖城乡的群众歌咏传统;为中国现代音乐的民族化发展奠定基础,其‘艺术为人民’的核心精神持续影响着当代文艺创作。”徐元勇说。

“红歌”永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歌曲的创作迎来了新的高峰。在革命歌曲的内容上,由歌唱革命斗争、革命生活,团结力量进行斗争的内容,向欢呼胜利,歌颂祖国,歌唱丰富多彩的新生活、歌唱社会主义建设,抒发民族、职业自豪感,团结一致建设祖国等方面转变,从各个层面抒发对新国家、新生活的热爱之情。在音乐旋律上,继承了聂耳、冼星海一代音乐前辈创造的革命歌曲曲调传统,以通俗流畅,朗朗上口的进行曲为革命歌曲的大基调,同时不断吸收民歌、山歌、小调中的民族音乐养分,塑造出民族特征鲜明的革命抒情歌曲。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家建设的重心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音乐创作更加多元,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由于社会建设和生活重心的变化,虽然新创作的红色革命歌曲不多,但以往创作的红色革命歌曲逐渐成为经典,不断被人们所传唱。在许多纪念革命历史事件的重要活动中,高唱革命歌曲已经成为仪式内容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朗朗上口的红色革命歌曲经常被人们不经意地吟唱。红色革命歌曲在当代被人们引吭高歌或低吟浅唱,都是对红色精神的延续和继承。

同时,歌唱祖国大好河山,抒发爱国情怀,歌颂改革、歌颂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作品,在继承红色革命歌曲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不断涌现,如《我爱你,中国》《大海啊,故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小白杨》《党啊,亲爱的妈妈》《走进新时代》等等。这些改革开放以后创作的歌曲作品和红色革命歌曲被人们统称为“红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路走来,在革命先烈浴血奋战中,在人民群众奋发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所创作的红色革命歌曲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红色革命歌曲的创作、传唱与传承发展,体现着红色文化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文化底色。”徐元勇说。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