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又一位!核物理学家从美回国

2025-03-12 07:26

来源:

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网站最新信息显示,核物理学家刘畅已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据介绍,2011年7月,刘畅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士学位,2017年2月获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学系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7年3月至2025年1月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2025年2月加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刘畅主要研究领域为等离子体物理与核聚变,重点关注磁约束聚变装置中逃逸电子和其他高能粒子相关的物理问题,包括托卡马克装置中的破裂现象、逃逸电子的产生和耗散机制,以及高性能数值模拟代码开发。

据介绍,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核事业,1955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北京大学成立了“物理研究室”,在国内高校中首先建立了核学科。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五千多名高水平人才,其中包括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西北核基地司令钱绍钧等25位院士,被誉为“核科学家摇篮”。为适应改革开放与学科发展需要,1983年5月17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原技术物理系(初期为“物理研究室”)设立重离子物理研究所。

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是我国核技术及应用领域重要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众所周知,能源问题是一个戴在人类头上的紧箍咒,而可控核聚变被誉为清洁能源领域的“圣杯”,被寄予无限期待。

目前,全球商用的核电站利用的是核裂变能,即由较重的原子核(如铀)通过核反应过程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较轻的原子核,从中释放出能量。然而,铀矿的储量有限,长远看仍难以满足人类需求。

而核聚变是指由质量较轻的原子核在超高温条件下聚合成较重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且单位质量下释放的能量比裂变高得多。重要的是,核聚变不产生高放射性核废料,对环境十分友好。

有媒体指出指出,中国拥有强大的产业链和专业的工程技术,在争夺核聚变技术主导权的竞争中,中国已成为核聚变研究及其潜在商业化的重要参与者。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此前报道称,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便开始解密核聚变能源研究,但起步较晚的中国近年来加快步伐赶超。《日经新闻》发布的行业数据则显示,自2015年以来,中国的核聚变专利数量激增,目前已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近年来在美国政府的歧视性打压政策下,越来越多的在美顶尖科学家选择回国任职。

2024年1月,国际力学、材料及工程科学领域顶级专家高华健全职加盟清华。高华健曾获国际固体力学最高荣誉希尔奖(Hill Prize)、国际应用力学最高奖铁木辛柯奖(Timoshenko Medal)、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奖章(ASME Medal)等国际顶级荣誉奖项,是迄今为止国际力学领域唯一同时获得以上三大荣誉的科学家。

最近,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的计算物理学家陈沪东也离开美国,全职加盟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陈沪东是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先驱者和主要贡献者,在计算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学、动力学理论等方面拥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创建了国际知名的通用流体模拟工业软件PowerFLOW。

“顶尖科学家们为何离开西方前往中国?”按照媒体先前的报道梳理,在个人发展机会之外,这些研究人员还有着各式考量,包括在海外缺乏归属感、担心美国政治环境等。但不论是华裔还是外国专家,都表示中国不断提升的学术实力和青年人才储备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

(综合自“政事儿”微信公众号、观察者网)

作者: 编辑:宋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