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梅福传说与梅市

2025-03-11 08:54

来源:

梅福,字子真,西汉末年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少年求学长安,精通儒家经典《尚书》与《谷梁春秋》。汉成帝时补南昌尉,因不满王氏家族专权,上书指陈政事,提醒皇帝虚言纳谏,警惕权臣“势隆于君”人。由于人微言轻,书奏未被采纳,遂挂冠弃家隐居,传以为仙,不知所终,带有仙道色彩,历来备受儒释道三家褒扬。后世关于梅福成仙的传说有很多,仅绍兴一地就有梅山、梅里尖山、梅乡、梅福里、梅市、梅福庙等相关地名。

《汉书·梅福传》载:“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名姓,为吴市门卒云。”这一传说,当与会稽山水神秀,洞天福地,境内道教起始早、信众多、活动频繁有关。东汉上虞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为后世道家所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葛玄、葛洪、褚伯玉、赵广信、陶弘景等相继在会稽建馆、炼丹、讲经,王羲之、许迈等名士也崇信道教,因而道风弥漫。唐代尊道教为国教,漫游越中的文人雅士,不仅为了游山玩水,也怀有寻仙问道、隐逸养生的目的。

《嘉泰会稽志·神仙》记载:“今山阴之地,有山曰梅山,有乡曰梅乡,有里曰梅里。”据《太平寰宇记·越州》载:“相传汉梅福避王莽乱,至会稽,人多依之,遂为村落井廛也。”说梅福隐居会稽后,多有人追随,逐渐形成村落集市,显然是在《汉书》基础上的细化阐释。

南北朝时已出现梅福隐居会稽的诗文,如谢灵运《会吟行》:“范蠡出江湖,梅福入城市。”此诗专咏会稽人文历史,所举会稽贤达中,梅福赫然在列。因会稽为谢氏家族迁居地,谢灵运时常居住或往返于此,故对梅福隐居会稽一事多有见闻。至唐,梅福相关典故有二十多个,与梅福相关诗作多达数百首,其中明指越中梅市者也有数首。孟浩然《久滞越中贻谢南池会稽贺少府》:“怀仙梅福市,访旧若耶溪。”此诗将梅福市与若耶溪并列,足见梅市当时为人所重程度。

以鲍防、严维为首的大历浙东联唱,曾在云门寺、若耶溪、镜湖一带举行多次联唱活动,其中一次为《征镜湖故事》:“梅市西陵近,兰亭上道通(谢良弼)。”以联句的形式讲述镜湖相关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点明梅市距西陵渡不远,且与名胜兰亭并举。其后梅市、兰亭并提者,尚有刘长卿《送人游越》:“梅市门何处,兰亭水尚流。”

北宋梅尧臣《读<汉书>·梅子真传》云:“九江传神仙,会稽隐廛闬。旧市越溪阴,家山镜湖畔。”梅尧臣自称梅福后人,此诗将梅福的活动轨迹圈定在鉴湖一带。南宋孙因《越问·神仙》曰:“宏景寄迹钓槎兮,隐吏栖于梅市。”“隐吏”即梅福,点名梅市在越地。

南宋陆游,常年隐居镜湖三山,诗中有“梅市”“梅福”的多达数十首。如“梅市花成幄,兰亭草作茵。”“西邻梅福隐,南望项王祠。”三山邻近梅市,陆游去杭州、四川等地都要经过此地,同时梅市也是陆游送别之地,可见梅市已具有交通要道的属性,地位及重要性非同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绍兴方志中记载的也有与梅福传说相关的诗歌。《嘉泰会稽志》载:“梅市桥,在县西北二十里。唐赵嘏《赠山阴叟》诗云:‘住近梅市桥,方为鲁国人。’”赵嘏曾南游吴越,干谒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元稹,并在越盘桓数年,存有《越中寺居》等诗。此诗不载于《全唐诗》及增订本,当为宋时尚存,后来散佚之作,或可补唐诗之缺,显得弥足珍贵。乾隆《绍兴府志》载录的有晚唐诗人张乔《书梅福殿壁二首》。张乔曾漫游浙东,留有《越中赠别》等诗作。若方志载录确为越中作诗,则既有补于浙东唐诗总量,又可进一步充实绍兴梅福传说。

镜湖周边梅福传说遗迹众多,其中以梅市出名。梅市近山邻水,风光秀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梅市距西陵渡不远,为浙东运河、鉴湖流域重要节点,至今尚有梅市桥、梅市江等地名留存。梅市因梅福而名,因唐诗而隆,实为浙东唐诗之路又一关键支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与宣传推广。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