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书圣故里白墙黑瓦掩映之下的原“六中”区域备受关注。历史上这里是绍兴市第六中学所在地,目前是历史街区里的“留白”,成为待利用的宝地。几个月前,原“六中”操场上阵阵悠扬民谣不绝于耳,“名城有礼·蕺山集”文化创意市集在这里火热举行。据记者了解,这里有望打造台门文化综合体。
由于“六中”的存在,这片区域曾是绍兴城里的教育高地,承载着无数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随着记者的探访,这些记忆以及无数有关六中及绍兴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再次被提及,令人不禁惊叹和感慨。
街区“留白”曾是教育高地
“我要办一所外语学校,名字就叫——越秀。”40多年前,绍兴教育家邵鸿书拉着自己的学生来到当时的书圣故里斜桥弄9号,去看他选好的校址——绍兴四初。当时那里的操场东侧只有两间教室。邵鸿书还介绍起了被他拉来当校长的人选——魏风江老师。当时的绍兴四初就是后来的“六中”。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校由邵鸿书倡议建立,1981年6月成立,系绍兴市第一所全日制民办职业高中。从办学初期向“六中”借用2间教室、仅有42个学生,发展到如今占地千亩、学生万人的规模。
1955年,绍兴市第六中学由民主青年联合会和工商会联合创办,最初取名为“青年中学文化补习学校”,简称“青年中学”。后来与民办府山初级中学(原名为府山文化补习学校,由府山街道创办)合并。并于1969年改名为绍兴第四初级中学。到1978年正式改名为绍兴市第六中学,大家普遍称其为“六中”或“斜桥弄六中”。
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用地紧缺现象凸显。校友徐女士回忆:“绍兴技校刚刚成立时,因为学校没有新的校舍,也曾借用‘六中’校舍。”当时绍兴四初已经改名为“六中”,于是学校门口左右两个柱子上各挂着一块牌子,左边是“绍兴市第六初级中学”,右边是“绍兴技工学校”。
随着新校区建设陆续迁出,“六中”则一直驻守在书圣故里历史街区。
凝结一代人的记忆
曾经绍兴的学校、医院以数字为名,“一中”即现在的绍兴市第一中学,“二中”是稽山中学。“三中到五中”,如今分别成为了树人中学、文理附中、建功中学;“七中”是现在的绍兴技师学院(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
2001年“六中”撤并停办,学生按施教区分别分流到昌安实验学校和树人中学就读,教师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分流至市教育局直属初中工作。比如当时学校王珺华老师分流到文理附中。何灿华是浙江省首批正高级教师,他在“六中”工作超过10年,曾任学校政教处主任,后转到文澜中学、建功中学等学校任职,后来成为越城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还担任了绍兴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
尽管“六中”正式存在的时间仅有二十余年,但这里的师生对它记忆深刻。青绿色四层小楼、袖珍校园、楼梯的仪容镜、水泥篮球架、简易的操场……70后、80后校友时常会来母校看看。
97届校友陈先生回忆,当时生源主要来自附近,教师教学尽心尽责,很多学生考上“一中”、“二中”后读了大学。90届校友吴女士回忆,当时校舍不大,因此每个年段仅有三四个班级,但大家相处比较融洽,至今留有校友群并经常举办一些休闲活动。
“六中”校区后来部分转型成“书圣大舞台”,部分区域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在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今天,这里成为古城一块宝地。在《绍兴市越城区蕺山(书圣故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1-2035年)》中,“六中”地块列入建设控制地带和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周边题扇桥、商德当铺等资源环伺,该区域内设有点位显示是台门文化综合体。
去年书圣故里推出的新场景新玩法也来到了这片“留白地”,“名城有礼·蕺山集”集聚了周边文创、非遗手工、汉服妆造、民谣乐队……摊位前围满了游客,大家听歌、拍照、挑选文创。许多大学生在这里摆摊设点后,对周边历史文化资源有了浓厚兴趣,也有人对场地本身的发展历程产生一定的好奇。
斜桥弄特别在哪?
“六中”所在的斜桥弄,被誉为绍兴古城最有故事的小巷之一。长260余米、宽约2米的斜桥弄,连接书圣故里历史街区的两条“主干道”萧山街和蕺山街,地处闹市而僻静悠然。它走势特殊,从蕺山街题扇桥自东向西到大道地双眼井附近,再从这里由北往南通往萧山街,从空中俯瞰仿佛一个“厂”字。
历史上这两部分有各自的名称,南北走向部分才叫斜桥弄,因南侧的斜桥而得名。而东西走向部分曾叫做“中正弄”,新中国成立后,两条巷子统一称呼为斜桥弄。民国初年,李家、陈家和何家是居住在这里的大户人家。
20世纪30年代,李家的事业从开办家庭作坊起家,从自织小布、自产自销开始逐渐壮大,并在小江桥一带开有豫泰、谦泰布庄和油烛店等,在当时颇有声誉,后来外国的洋纱、洋布进入市场冲击土布业,李家首当其冲。一方面是仓库里产品不断积压,另一方面资金链告急,原材料赊欠款还不了,之前借出去的钱款也收不回来。最后因为债主的维权催讨,经营呈“雪崩”之势。
由于资不抵债,法院判决宣告破产,将李家所属商店、财产、田产和房产清理变卖,用于偿还债务。李家从此搬出了中正弄,子孙分散后自谋职业。此事发生在1935年,是当时绍兴城里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也体现了当时民族工业坎坷的发展历程。李家破产,房产转卖给了豆姜鲍家,也就是建造鲍氏小洋房的那个家族。
书圣故里有一山一塔、两河十桥、三街九弄,它仿佛是一本打开的书,每一处风景都等待着细细品读。斜桥弄便是历史与文化交织的魅力小巷。
相传斜桥坊是陆游祖父陆佃的尚书府。斜弄内坐落着多座古老台门,王家台门、元仁堂台门等建筑,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古朴典雅。斜桥弄8号后来改造成为王羲之陈列馆,宛如书法艺术殿堂,馆内珍藏着书法杰作。斜桥弄14号民居被列为绍兴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斜桥弄39号张家台门发生的一起火灾,也曾得到了社会高度关注。
绍兴文史馆副馆长任桂全告诉记者,在古城范围内,蕺山(书圣故里)区域的地势较低。运河为这里带来了大量与经济相关的遗址,除萧山街以外,周边曾经还有大量的钱庄、锡箔店,建筑保留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台门建筑。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