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顾氏伤科’发扬光大。”日前,中医“顾氏伤科”专家门诊在越城区城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开张,第九代传人方尖一边用“顾氏”手法为一位骨伤患者治疗,一边跟记者说。这是“顾氏伤科”传承到方尖手上后的第三次“搬家”,也是这一越医非遗项目新一轮薪火相传的开始。“等专科门诊稳定下来后,我想让徒弟也过来,积累临床经验。”方尖说,他正在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第十代传人,给古老的顾氏骨科祖传疗法注入新的活力。
方尖(左)在为患者治疗。
方尖是“顾氏伤科”的第九代传人,师从第八代传人顾步青。“顾氏伤科”起源于清康熙年间的顾士圣,凭借独特的治伤经验和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成为浙江著名的伤科流派之一。据《会稽县志》记载:“顾士圣,善伤科,调筋接骨,应手捷效,子孙世其业。”“顾氏伤科”世操家业,传承有序,成为浙江著名伤科流派及越医专科世家的代表。“顾氏伤科”原秘不外传,前七世无外姓门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感召下始破禁锢,收门生以传其术。
根据中医骨伤特色流派丛书《顾氏伤科经验与特色》一书记载,“顾氏伤科”在绍兴城久负盛名,新中国成立后,第七代传人顾仁瑞进了当时的北海卫生院(绍兴市中医院前身),“顾氏伤科”甚至一度成了此医院的代名词。20世纪80年代,医院位于城区上大路,面积不大,但名气却不小,尤其是骨伤科。
“顾氏伤科”传到顾步青手上后,当时府山脚下的绍兴市红十字会医院成为新的坐诊点。这里是绍兴古城区,青石板路、白墙黑瓦,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那时的“顾氏伤科”,不仅是绍兴人治疗骨伤的场所,更是老绍兴人记忆中的一部分。“顾步青的伤科当时是响当当的一块牌子。”方尖回忆,20世纪90年代,他刚从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红十字会医院(现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顾步青的“顾氏伤科”就在那里坐诊。1999年,他正式师从顾步青,成为顾氏的外姓门人,肩负起传承重任。“那时,一天制作的膏药好几百张,患者排队到石门槛。”方尖笑着说,用现在的流行语说,过去的“顾氏伤科”在绍兴城里就是一个网红。
2020年8月,方尖的工作单位从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到现在的北海街道社区卫生中心,为了方便服务患者,他也将“顾氏伤科”从古城中心搬到了城西的社区医院。这一次搬家,不仅让更多社区居民受益,也让“顾氏伤科”在更广泛的基层医疗中焕发新生。
今年3月5日,因为工作岗位的再一次调整,“顾氏伤科”迎来第三次“搬家”,落户城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诊首日,患者络绎不绝。方尖的诊桌上摆满了膏药、药瓶和酒精灯。投料、制作膏药、手法复位、贴敷……一整套手法下来,一个病人才算看完。63岁的徐大妈患肩周炎多年,她说,经过方尖的治疗并贴上“顾氏膏药”后,感觉胳膊轻松了许多。“中医药的精髓在于独特的诊疗技术和经验积累,而‘顾氏伤科’的手法复位、竹夹板固定和顾氏膏药,正是其独特之处。”方尖说。
从古城中心,再到城西、城南,随着城市中心逐渐扩大,重心外移,老城区城市功能不断疏解,“顾氏伤科”三次“搬家”,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变迁,更是传统中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一次次自我突破。“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也给越医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方尖告诉记者,2006年,“顾氏伤科”被列入绍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越医非遗的代表之一。2018年,他收顾步青的孙子顾佳昊为徒,带他学习膏药研制和配药技术。他计划在城南的专科门诊稳定后,将顾佳昊也带到这里继续学习和实践,以确保“顾氏伤科”的后人能够接起这根“薪火棒”。未来,方尖计划结合新兴治疗手段,以师带徒的形式组成新的“顾氏伤科”,将这一传统骨伤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随着人们对更高医学质量的要求,我们也需要学习新技术,将上一代传统精华进一步提炼。”他说。
据了解,去年,绍兴市中医院的“顾氏伤科”项目刚刚被列入浙江省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根据“三年计划”,未来,他们还将立足手法整复、药物研制、精细化开发、科普宣传等多方面,结合现代人对骨伤科的需求变化,创新治疗模式,讲好“顾氏伤科”故事,进一步丰富中医文化内涵。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汤桂平 文/摄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