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在新昌县南明街道鼓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第二期“兵娘舅”调解员培训班启动,数十名“兵娘舅”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调解技巧。
去年“八一”建军节,为弘扬无私奉献的公益精神,丰富“红鼓”志愿品牌,鼓山社区立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联合鼓山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在社会治理中的骨干作用,成立新昌县首支“兵娘舅”调解服务队。“兵娘舅”调解服务队成立以来,积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化解民间矛盾纠纷,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引领“浙风十礼”文明新风尚。
退伍不褪色
鼓山社区党委书记张纪东,群众都叫他“兵站长”,他是鼓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也是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张纪东退役后进社区工作,第一个岗位就是人民调解员。2009年,他开始担任鼓山社区党委书记。
“社区是一个大家庭,经常会出现邻里纠纷、家长里短的小事,但若处理不好,小事就变成大事,我深知其中的利害。”张纪东说,为充分发挥退役军人的作用,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力量,社区想到了“兵娘舅”调解这个模式。
“兵娘舅”有双重身份,首先他们是退役军人,知法懂法,群众对他们很信任,后续化解矛盾就有了办法。“兵娘舅”倒杯热水,听听抱怨,找准症结,耐心劝说,结合情、法、理,化解矛盾。其次,他们是“老娘舅”,懂社情、知民意,善做“和事佬”,家长里短的摩擦以及矛盾,靠着“老娘舅”调解,居民暖心不少。
张纪东就是鼓山社区其中一位“兵娘舅”,也是“浙江省模范退役军人”。在“兵娘舅”调解服务队中,退役军人、党员是绝对的主力,每一位成员都秉承着“我是‘兵娘舅’,服务老百姓”的宗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军人本色。鼓山社区目前共有43名“兵娘舅”调解志愿者,其中退役军人18名,党员24名,他们中有退休法官、退休民警、退休医生、退休社区干部等。
在基层想要圆满化解“说不清、理还乱”的群众纠纷,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兵娘舅”们却总能妙招频出,让矛盾怨气、争吵纠纷在调解室的圆桌上得以完满解决,因为他们注重方式方法。首先,调前“说理”,聊出实情。如在调解小区顶楼屋檐墙体脱落时,“兵娘舅”首先引导双方当事人平复心情,梳理纠纷前因后果,注重化解双方内心积怨,再提出合理化建议。其次是调时“释法”,分析利弊。如在调解邻里漏水矛盾中,“兵娘舅”率先咨询法律顾问意见,向当事人讲明法律条款,算清诉讼“成本”,协商缩减赔偿金额,促成双方和解。再者是调后“复盘”,形成闭环。如一起多次调解未成的赡养老人案件,“兵娘舅”多次复盘,主动约谈约访,反复讨论研商方案,引导双方达成一致意愿。
握手言和
“调解纠纷是杆秤,当事人是秤砣,群众满意就是秤上的星。” 张纪东说,“兵娘舅”以降低各类矛盾纠纷发生率为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和措施,努力使调解室成为矛盾风险的“终点站”,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自“兵娘舅”调解模式首创以来,已受理来电咨询67人次,预约受理案件26件,谈访相关当事人45人次,成功调解纠纷13起。
随着“兵娘舅”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来自新昌县城区一些社区的群众也慕名前来反映诉求,寻求问题解决途径。为此,南明街道积极探索数字化平台,通过新昌县南明兵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注册“兵娘舅”微信小程序,将纠纷调解、损害赔偿、法律援助等线下重点业务整合至线上,实现“线上预约+线下调解+系统闭环”。系统将根据性别、纠纷类型自动分配至最优调解员进行调处,群众可在线查看案件进展,打通文明调解服务“最后一公里”。自“兵娘舅”小程序上线以来,登录使用人数近1200人次。“兵娘舅”利用“周日集中调解日”活动,以“案件讲解+合力调解+复盘分析”的方式,开展调解服务。
张纪东介绍,基层调解能力是社区的“稳压器”。目前,在南明街道支持下,鼓山社区正式启动省级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项目——“兵娘舅”赋能计划,重点培养调解志愿者20人,邀请国内高级社工师、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等讲授课程,通过参访学习、督导培训、实操演练等形式,培养一支高效、专业的调解骨干队伍。
南明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兵娘舅”调解模式借助“握手言和”、普法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明实践活动中涵养引领“浙风十礼”文明新风尚,有效破解了基层文明实践缺乏有效载体、平台,特殊队伍力量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明高度、精神厚度、人文温度。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 波 编辑: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