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在水泥森林中开辟更多情感绿洲

2025-03-10 08:47

来源:

稽山街道以楼道、架空层等小微空间为切口,通过功能再造、机制创新和文化浸润,探索出一条重塑社区关系、培育文明生态的新路径。这种以“方寸之地”撬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正在为城市文明建设提供创新样本。(3月6日《今日越城》)

传统住宅楼的架空层往往沦为电动车停车场或杂物堆放区‌,而稽山街道通过植入阳明文化元素,将单元楼打造成“邻里有爱角”‌。这种“空间升级”的服务理念,让原本功能单一的过渡空间转化为情感连接的枢纽,既是对城市小区“最后一平方米”的再次开发,更将地域文化基因融为空间设计语言,使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具象成可触可感的睦邻场景。笔者以为,这也给我们带来两方面启示。

对于架空层、楼道口等闲置场地的开发利用,要充分发挥物业及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大家满园小区物业部门从管理者转型为空间运营者,形成“需求收集-场景设计-功能迭代”的管理开发机制。在充分满足邻里互动需求的同时,还发挥主观能动性,单独设立调解室,这种“家楼下的议事”模式让矛盾化解回归了居民熟悉的生活场景,有效提升了对矛盾纠纷的化解质效。而“心愿墙”“夸夸墙”等设计,通过空间功能迭代激发居民参与热情,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动广大居民从“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进而逐渐演化形成和谐友爱的小区氛围。

社区治理现代化不是大拆大建的宏阔叙事,而是始于方寸之地的精微创造。当架空层的电动自行车让位于书香茶韵,当楼道转角化作文明展示窗,小区内的“微空间革命”诠释着城市更新的另一种可能。这种改变不仅重塑了邻里关系,更在水泥森林中开辟出情感绿洲,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的本土样本。稽山街道用实践证明,城市文明建设既需要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更需要润物无声的持久力。当城市内的每个架空层都能承载地方文化记忆,当每处转角空间都可激发文明自觉,这种“细胞级”的城市更新模式,终将汇成城市文明的星辰大海。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戚高晟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