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冯楠 通讯员 罗栋) “安全又有序,连带整个小区环境也变齐整了。”3月7日下午5点许,曹娥街道博文新村居民李樊华骑着电动自行车径直来到一处车棚,停车、插电、锁车,转身几步就进了楼道,一连串动作娴熟又自然。记者看到,随着下班高峰的到来,小区内的电动自行车纷纷“归位”至崭新的车棚,一改过去挤在楼道口、楼梯间的“自由散乱”状。
电动自行车以其便捷、经济的特点,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故被亲切地唤作“小电驴”。截至去年6月底,我区已累计上牌新国标电动自行车10万余辆,而且根据测算,今后几年年均增长率仍将保持在15%—30%左右。但随之而来的违规充停问题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火灾风险。按照规定,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均不能充电或停放电动自行车。
如何化“禁令”为车主们的自发自觉行动?从去年9月开始,我区计划投入近6500万元,面向住宅小区、高层公共建筑启动电动自行车集中充停场所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含新建充停场所、绿化、铺装、钢结构车棚、地面、排水、电气等相关配套。在继完成曹娥街道博文新村和百官街道江南一品2处住宅小区试点建设后,目前正在加速铺开,共涉及14个镇街和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计划设置集中充停场所约850处,新建、改造充电车位近1.4万个。
其中百官、曹娥、崧厦、东关和谢塘等镇街已进入开工阶段,当前累计完成新建1300余个充停车位。“磨刀不误砍柴工,开工前的选址很重要。”施工单位,上虞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既要方便居民,也要顾及地下管线安全,周边还要有足够宽敞的空间。因此之前既要有建设、消防、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相关部门的联合踏勘,也要听取小区业主、物业等多方意见。
“目标是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为‘小电驴’营造‘安心家’。”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安全、连续的充电自行车网络化建设和管理,可以提升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解决减少区内新老小区、开放式小区、公共区域乱停乱放,飞线横飞等现象,进而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内容来源:上虞日报)
作者: 编辑:王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