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文中,“父”字的构形简约独特,其形态是男人右手持棒,结合《说文解字》的解释,这种构型确有深意,它揭示了父亲作为家长与教育者的双重角色。父亲不仅是家庭的规矩制定者,更是对子女进行教导与约束的权威。
然而,字义的表层之下,心理层面的解读似乎更为复杂。持棒的姿态象征着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与其说父亲的权威不容挑战,不如说父亲这一角色在很多时候更像是“无奈”的代名词。当父亲在对孩子施加惩戒时,这一行为本身隐藏着极大的挫败感,父亲的怒火与失控实际上是在向孩子发泄自身的无能。
我写过一篇试图解读父子关系的回忆性散文,不过我感觉这篇文章在全方位多角度还原父亲对我的人生影响方面似乎力有不逮,言犹未尽,这不仅涉及到语言和内容的层面,主要在于还原父亲形象时自身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直到读到《星火》杂志2025年第一期中作家蔚蓝写的《与父亲重逢》这篇文章,我才彻底颠覆了原先的认知。
这篇回忆性散文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勇气,作者跨越沉重的心理负担来描述父亲的不堪,虽然他知道这些不堪不应该由父亲独自承担,因为时代和环境造就了父亲的局限,尤其是对待子女方面的欠缺,如果这些欠缺都由父亲独自承担似乎有失公允。然而,蔚蓝在文中大胆描述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情感折磨,确实令人心生钦佩。他既提到父亲对他的冷漠,比如从不关心他的生活,甚至在他两三岁时迷失之后父亲甚至认不出他来,把他当成别人家的小孩,这种童年伤害长成了他心中的一根刺。当然他也提到了自己对父亲的忤逆,包括少年时的正面对抗和离家工作之后的选择性忽视。凡此种种,让读者看到了他与父亲之间的紧张关系。
当然,好的文章不可能只限于描述呈现,作者在讲述这些经历时,既没有像怨妇那样,声讨父亲当年的冷漠给自己造成的巨大心理阴影,也没有采取常规的先扬后抑,简单化概括自己通过人生阅历最终与父亲达成和解。如果采取前面一种写法,虽未尝不可,但稍微失之于悲观,难以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如果采用第二种写法,那么难免落入俗套,读者想要获得崭新的阅读体验几无可能。
蔚蓝在描述父亲形象方面技巧繁多,不留痕迹地让广大读者了解他父亲的性格和行为。比如巧妙使用伏笔手法,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既有小的物件剃须刀,也有大的事件父亲喝醉酒后认不出作者所带来的心灵创伤,它们前后照应,描绘出作者对父亲情感态度变化的曲线,比起笼统概括性语言,它们给读者带来更加强烈的情感冲击。
《与父亲重逢》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语篇主题的自然传送。作为经过发酵之后的生活类散文的经典力作,这篇作品没有着力高大全展现父亲的完美形象,也没有刻意营造父子之间冰释前嫌、相互理解的难能可贵,通篇没有着墨于概括性总结,即使在文章结尾之处,作者也是别出心裁,采用反衬的手法表现自己的真挚情感。
这样的写法对我启发良多,因为它解决了很多人想要写好自己深爱但身上又有很多缺陷的普通父亲的心理障碍,使我们怀有足够的勇气敢于直面和揭开与父亲有关结痂成斑的童年情伤,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父子关系,让自己成为更好的父亲。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朱建焕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