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用的话题。有人认为,随着物价上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适当提高生活费是合理的;也有人担忧,过高的生活费可能会使孩子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不利于他们成长。
的确,不同生活费标准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消费模式。某平台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生活费1500元的“生存型”学生,会严格记账,还会和同学拼单采购;2500元的“品质型”学生,会定期美发美甲,使用轻奢护肤品;而4000元以上的“自由型”学生,或许就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周边游。
“没想到经济发展快了,大学生的生活费也水涨船高,我们那时的生活费每月才1000元,这还算多的呢。”小刘是一名90后,当听到这个话题时,他十分感慨,“当初在江西读书,父母觉得离家远,每月给我的生活费也足够用了。如今虽然物价上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生活费翻倍的速度却让人意想不到。”
事实上,生活费的涨幅通常会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家长给予孩子生活费时,既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需求,也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合理规划和使用。
范朦楠是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旅游学院的大四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费管理,范朦楠坦言:“虽然父母给的生活费足够日常开销,但步入大学后,我切实感受到了赚钱的不易。”因此,范朦楠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帮别人做PPT,或去一些教育机构做教务前台。
“我也不好意思经常向父母开口要钱买这买那,比如换手机、买相机都是通过兼职或平时的积蓄为自己购买的。”范朦楠说,父母每周给她汇500元,这其中不包括购买学习用品、报名考证的费用,父母额外还会在节假日或考证通过后给她奖励,如此一来,她对自己的生活费也有一份清晰的规划。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