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子的神经痛一直在持续,发作时就像每 10 秒被电击一次。”
“以为能再拼几年,带状疱疹却成了‘提前退休通知书’。”
“带状疱疹是一片阴霾,让家里的每个人都担惊受怕。”
……
几天前,“带状疱疹:不止是痛”主题故事光影展在八达岭长城拉开帷幕,吸引了众多公众的目光,人们驻足在一组组巨幅故事海报前,感受着带状疱疹影响的多面。
万丽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科普形式让人们关注到这个疾病。作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万丽见证过太多被带状疱疹改写的人生剧本。当前,我国 50 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约156万人,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带状疱疹正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议题。万丽也不无遗憾地指出,“许多人并不知晓,这种病其实是可以预防的。”
不可忽视的潜伏危机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90%以上的成人体内都潜伏着这种病毒,它的典型临床特征是位于面部或身体单侧的伴有疼痛的皮疹。儿童期感染这个病毒后,通常会患水痘。但水痘痊愈后,病毒依然会潜伏在体内。
万丽用“神经特工”作喻,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会“伺机而动”,沿着神经引发病变,导致神经发炎、坏死,从而引起疼痛。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万丽
根据统计,约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年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均有数据显示,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年龄越大越容易患病,病情也更严重。此外,慢性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同样是罹患带状疱疹的高风险人群。
当基础疾病遇到带状疱疹,疾病负担更是“雪上加霜”。以糖尿病为例,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身体处于慢性炎症环境中,更易受到带状疱疹病毒影响;且一旦感染,病毒更容易侵犯神经髓鞘,也更易引发髓鞘脱落和神经水肿,让患者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症状更严重,难治性明显增高。
数据显示,大约5-30%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0%-50%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时间超过1年,部分可达10年。“带状疱疹的治疗困境就在于它看似是皮肤病,但皮损只是它的冰山一角,如果前期疼痛时强忍、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后遗神经痛。”万丽补充道。
隐形的多米诺效应
“疼痛”只是带状疱疹的一面,当疼痛的多米诺骨牌倒下,疾病继而会入侵生活的各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焦虑、睡眠障碍、无法正常工作或生活;一些老年患者在罹患带状疱疹后可能会永久丧失自理能力。
数据显示,45%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情感受到中重度干扰,表现为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60%的PHN患者曾经或经常有自杀想法;超过 40% 的PHN患者伴有中‐重度睡眠障碍及对日常生活产生中至重度干扰。
万丽曾接诊过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折磨下,选择喝消毒水自杀,幸好被家属发现后及时送医。
被改变的生活、被“缠住”的家庭,还有不可忽视的经济压力。相关研究显示,新发带状疱疹患者每次住院治疗的人均费用为8116.9元,我国每年带状疱疹疾病治疗花费约13 亿元,而这仅仅是直接的医疗费用,还不包括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57%的患者因该疾病平均缺勤9.1天10,这意味着患者及其家庭将面临收入减少的风险。
万丽反复强调时间窗的重要性,“抓住最佳的干预节点,把握时间窗,采用良好的神经调控方案,有望避免转为后遗神经痛。”
但实际上,来到万丽诊室的患者,往往是吃了医生能开的各类药物,尝试了各类“土方”,却依旧无法解决神经痛问题的患者。看到过无数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崩溃瞬间,万丽迫切希望能为他们尽早治疗、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但她更强调把专业力量的介入节点往前推,“上医治未病,指的就是预防医学。”
从认知开始的免疫防线
当前,公众对带状疱疹仍普遍认知不足、重视不够。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万丽始终心系患者的健康科普需求。她挤出宝贵的时间,将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相关症状、防治方法等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患者及其家属。在视频号上,她已累计更新了50余条相关内容。
对她来说,做这些科普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希望能让 “预防先行” 从一句社会共识真正转化为大众的行动自觉。
面对慢性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多重威胁,接种疫苗是提高中老年人疾病预防能力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万丽建议道,正处于免疫力“下坡路”的50岁以上人群,或有免疫系统疾病、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可以考虑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目前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预防方式,它也被称为一级预防, 50岁以上人群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后,带状疱疹发生率可以大大降低。”
长远来看,抵御带状疱疹,不仅是一道医学课题,亦是一道社会命题。当一个家庭的健康成为构建“健康中国”的最小单位,预防的价值早已超越个体,成为守护亿万家庭的地基。让预防之矛前置,我们不仅是在拦截一种疾病的侵袭,也在守护一个时代“老有所安”的健康愿景。
(内容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