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入大棚前,微智气象仪正在进行调试。
随着“嘀——”的一声,嵊州市金庭镇五云农场负责人黄一大的手机收到了一条提示:“当前空气湿度75%,建议开启顶部通风。”他举起手机向围观的果农们展示:“这‘小管家’可比咱们的老经验准多喽!”
2月26日,在嵊州市气象局、嵊州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五云农场的桃形李大棚内首个智能监测系统试运行,运用这套设备,何时通风、如何控温都能实时监控并发送提醒。农户有了“空中哨兵”“地下侦察兵”,告别了“凭经验浇水、靠感觉盖膜”的传统耕作。
踏入五云农场的桃形李大棚,只见一台如书本大小的微智气象仪被固定在大棚支架上,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风速、湿度、光照等一系列环境参数,农户也可以在手机端实时查看。不远处的地下,还埋着土壤水分和温度传感仪,可以将监测到的信息同步传输至后台系统。“现在管理大棚就像有了‘千里眼’,湿度高了要通风、土壤干了该浇水,手机上都会即时提醒。”黄一大说。
嵊州作为“中国桃形李之乡”,拥有2.5万亩桃形李种植基地,年产鲜果超3万吨。“以前桃形李是露天种植的,每到雨季,裂果率高达12%,糖度波动也很大。”嵊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坦言,传统粗放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为此,今年嵊州市气象局联合嵊州市农业农村局启动了“农业数字化”攻坚行动,率先在五云农场试行智能监测系统。这套集微智气象仪、土壤传感网络、数据分析平台于一体的装备,可以全天候捕捉50余项环境参数,能够为如桃形李等农作物构建起生长的“数字画像”。
“过去露天种植最怕雨季,果子被雨水打裂,辛苦一年可能血本无归。”黄一大指着大棚内的桃形李树说,去年农场试点大棚栽培,虽减少了裂果率,但何时通风、如何控温仍凭经验操作。如今,实时监测数据让管理有了明确方向,大棚内湿度超过75%、土壤含水量低于18%时都会提示,农户可以及时通风、灌溉。
嵊州市气象台台长姚佳骏说,“空中哨兵”微智气象仪每分钟可采集风速、气压等6项气象数据,“地下侦察兵”土壤水分和温度传感仪则能实时反馈地下20厘米处的水分和温度变化,每小时采集5项土壤水分、温度信息,将灌溉误差从±20%缩小至±5%。所有数据均会通过无线网络回传至“风雨哨兵”农气版平台,技术人员会通过对比历史同期、周边站点等不同环境参数,为农户推送精准管理方案。短短一周,嵊州市气象台已成功接收了超过1万条包含温度、湿度等在内的6项核心气象要素数据,实现了对试点区域的全方位、实时监控。
“目前,我们已经在嵊州金庭镇桃形李基地、谷来镇想食榧榧农场等10个农场安装了该设备。未来将建立桃形李、水稻、香榧等农作物的全生育期气象指标库并逐步向全市推广。”嵊州市气象局局长陈国勇说。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见习记者 孙夏莹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