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沉醉绍兴:黄泽魏金枝

2025-03-06 09:51

来源:

在黄泽,有这么一位农民作家,他在上海积极从事文化运动,曾六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他就是“中国最成功的一位农民作家”——魏金枝。

1917年,十七岁的魏金枝考人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据当时传言,他原名魏义云,因只念过几年私塾,为报考师范,借用了同伴“魏金枝”的高小文凭,遂沿用此名。

他参加文学团体晨光社,毕业后任中学教师和上海总工会秘书等职;他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新辞林》和《文坛》的编辑团队;他担任上海市教育局特约研究员、《文艺月报》编委、《上海文学》副主编、《收获》副主编、上海市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还兼任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1928年,他的短篇小说集《七封书信的自传》被鲁迅誉为“优秀之作”。

纵观其一生,他集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文学编辑、大学教授于一身,被誉为“和鲁迅、茅盾一起构成浙江文学的完整世界”。

魏先生曾经与梁老师发生过一场“笔墨官司”,通过那场“官司”可见魏先生作为一个文人的态度。

梁老师是一位资深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艺理论方面也颇有造谐,曾在中国作协的机关刊物《文艺报》上发表过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的论文。在魏先生回嵊州前的几个月,梁老师看到魏先生在《东海》文学月刊上发表的评论鲁迅《故乡》的文章后,就写了一篇持不同观点的评论。

《东海》编辑部出于对魏先生的尊重,把梁老师的原稿寄去让他看了。魏先生当然是坚持自己观点的,于是在此后同一期《东海》上出现了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

当时魏先生回到嵊州后刚好去梁老师所在的学校进行文学讲座,一位同学在自由发言时就向魏先生问及那件事情。魏先生回答得很简洁,大意是这是学术争论,没必要评判谁是谁非。其实,讲座开始时梁老师也在场,只是坐在门口,可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离去。

当时有个年轻不懂礼数的学生,就在魏先生讲话时冒失地插了一句:“刚才梁老师也在呢!”

魏先生听后只“哦一—”了一声,便岔开了话题。

其实确实如此,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不一定是非黑即白的,没有那么绝对,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而魏先生听到那个冒失的学生说的话后转移话题,没有对学生或者对梁老师的观点展开批评,不由让人赞叹。这种属于文人作家的大度与文化自信一下子就展现了出来。

感恩黄泽这片土地,孕育出了这么一位伟大的“农民作家”!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