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入围浙江省考古重要发现的26个项目中,滨海新区绍兴百草园遗址位列其中。
百草园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之所以能入围,原因之一在于遗迹年代久远。据介绍,此处发掘的为六朝时期及战国早期人类的生活痕迹,经测年其绝对年代分别为公元400年和公元前400年前后。原因之二在于发掘物品的丰富。500多平方米的连排房屋遗存、超4000多公斤的文物标本,房屋竹编层、六朝时期的铁钳、战国时期铅锡合金的建筑构件等不计其数。
百草园遗址位于滨海新区斗门街道,距离杭州湾仅4公里。数千年前,汹涌的钱塘江大潮曾经在这一带造成大量滩涂。百草园遗址的发现,仿佛打开了越国先人生活工作的一轴画卷,他们或许在这里修塘建闸、围堰筑坝,或许在这里贸易往来、发展经济,他们与海相依,与风为伴,逐浪而行。这或许正是滨海新区“围涂精神”的历史渊源。
木桩敲开历史的门
绍兴古城外,首次发现越国遗迹
日前,记者来到绍兴百草园遗址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约2500平方米的地块,有连排的大规模房屋遗址、保存完好的多眼古井等各类建筑,房屋之间有道路相连,有沟渠相接,仿佛升腾着古代越国先人居住的烟火气。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崔婧婧告诉记者,去年6月,为配合滨海新区汽车博览中心项目建设,根据“先考古后建设”规定,滨海新区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工地进行勘探,发现地下存在文物遗存。在属地政府和建设方的积极配合下,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4年9月起,对该地块勘探发现遗址进行发掘。
记者在遗址最北端看到,10列木桩矗立在淤泥间,呈西南东北向,较为整齐地排列着,其中有的每排间隔1米多,有的则间隔较小。“这些木桩并不是简单排列,各列木桩中间铺有树皮打底,有些还通过顺向平放横木固定木桩,这很可能是为抵御海侵而建的水工设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百草园遗址考古发掘负责人王仁芳认为,这些遗址为研究当时越地先民的海防模式与出海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再往南,更为壮观。纵横交错的木头整齐地“横躺”。“这是我们上周刚刚清出的一处干栏式木构连排房屋,屋顶及墙体保存良好。”崔婧婧指着一块弯折的木头告诉记者,好像是经历了海侵或是其他事件,看起来房屋向一边突然倒塌,整个屋子自东向西弯折。
经过发掘发现,木构梁柱外侧覆盖茅草,茅草层厚约5~20厘米,由香蒲、芦竹、竹篾等组成。“这里可清楚看到竹篾等构件,以及屋顶竹编层等。”说着,崔婧婧将覆盖木桩的一片树皮轻轻拨开,下面露出了青绿色的竹篾。“这里所处地层较低,因此竹篾2000多年后还能保持青绿。”除了用茅草覆盖木梁这一手法外,有的木桩上面还有茅草绳。“看,这些木桩上的细孔,可能是先民用来穿茅草绳以加固墙体的。我们对房屋的茅草进行了取样,以进一步对越国时期的房屋建设等进行研究。”崔婧婧说。
“这是绍兴古城外首次发现越国大规模建筑遗址。”王仁芳介绍,最为难得的是,年代如此久远的连排房屋遗存保存十分完整,总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越国木构建筑基址,在考古中较为罕见,对研究越国时期建筑有重要价值,为研究越国都城外围平民阶层建筑营造方式、结构布局及生活方式提供了珍贵资料。
无数生命的痕迹涌现
古人的垃圾堆,如今成“宝藏坑”
除了越国遗迹外,在百草园遗址还发现六朝时期的文物遗存。经考古挖掘,共发现各类遗迹38处,包括古河道护岸遗迹1处、沟6处、砖井7眼、灰坑24个。另外,还发现有唐代砖室墓1座、近现代坑19个。
“从战国早期到六朝,两处文物遗存中间断了几百年,或许是战国时期此地遭遇了海侵等自然灾害,导致古人不得不暂时离开,六朝时期,人们重新来到这里,他们与大自然斗争,不畏艰难困苦建设了新家园。”崔婧婧说,这里距离大海非常近,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可见古人的勇敢。
考古人员正在现场进行兽骨鉴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占地约230平方米的河道护岸遗迹,围绕主河道(现为菖蒲溇直江)外缘分布,看上去像一个“大坑”。“在这里我们出土了许多‘宝贝’,其中不乏桃核、贝壳、兽骨等,我们推测这里可能是古人曾经丢弃生活垃圾的地方。”王仁芳说,这里1000多年前是个垃圾堆,如今却是个“宝藏坑”,在这里共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0多公斤。
“宝藏坑”内出土的各种钱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宝藏坑”内出土了大量果核、木炭、木材等植物遗存及水生、陆生动物遗存。还出土了陶瓷器、砖瓦、铜铁类金属器具、骨器、木器等日用器物,以瓷器居多,包括碗、钵、盏、盘、鸡首壶、盘口壶、四系罐、釉陶罐、砚台、烛台等,目前已修复300多件。其他器类以小型生活用具为主,如铜钗、铜簪、铜器柄、青铜钻头、铜铃,铁刀、铁钩、铁钉、铁钳,木梳、木饰件等生产生活用具。出土动植物遗存中,桃核、海贝、兽骨种类丰富。
“在发掘出土的古砖上,有不少文字,如‘天册元年’‘朱新丰’等。”崔婧婧介绍,这些丰富遗物,为研究六朝时期山会平原先民的生活环境、生业模式、生活方式及确定遗址年代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数千件文物的背后
升腾的烟火气,令人着迷的历史张力
大量的出土文物,如同在展示说明此地曾经的繁华。历史不经意的一瞥,投影在这个小小的聚落,泛起的涟漪让2000年后的今人为之着迷。
钱币,是百草园遗址发掘文物中的一大亮点。据介绍,遗址共出土六朝时期铜钱1900余枚,包含两汉、三国、两晋及南朝发行的钱币10余种,其中不乏稀有品类。
“钱币上都有字,我们根据这些字迹,对钱币进行了分类。”崔婧婧拿起一枚钱币,对记者说。记者看到,这些钱币有的制作精良,有些则相对粗糙,依稀可辨上面“货泉”“半两”“四铢”等文字。崔婧婧介绍,目前可辨认最多的是五铢钱,因为流行的朝代比较多,年代比较长。像孝建四铢、太平百钱、直百五铢都非常少见。尤其是太平百钱、直百五铢是三国时期发行的蜀汉钱币,出现在江南吴国境内,也体现了当时吴蜀之间的密切联系。
“鉴于大量钱币的发现,有专家推测这里当时是古越先民的重要聚集地,不排除村落、市场等可能。”崔婧婧说。
除了钱币,这里发现的大量日常用品,让人不禁感慨古人生活的精致。“你看这是一个木质挂坠。”崔婧婧手捧一个长不到2厘米的黑色小老虎向记者介绍道,挂坠上老虎的形态清晰可见,除了挂坠外,现场发掘出不少木梳、簪子等古人的生活用品。
“垃圾堆”里最多的,要数果核、木炭、木材等植物遗存及大量水生、陆生动物遗存。“1000多年前的先人‘最喜欢’吃桃子。”王仁芳打趣道。他领着记者走进项目仓库,一箱箱桃核、兽骨、贝壳等映入眼帘。“不少兽骨上有明显利器划过的痕迹,可以判断是被宰杀的。”王仁芳说,据统计,确认被屠宰食用的狗骨78具,这表明当时社会盛行屠狗食狗的习俗。
对于百草园遗址来说,发现只是序章,保护和利用才是核心。“我们在各方面予以积极配合和协调,与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充分沟通,为考古创造最佳条件。”滨海新区社会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加大对考古项目的关注及保护。据悉,目前滨海新区汽车博览中心建设方已对该考古地段进行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做好保护展示,向市民呈现考古成果,增强市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体验。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赵婧赟 编辑:尉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