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古今各半的鉴湖大桥 鉴水碧波上力与美的代表作 古今结合的建造工艺

2025-03-04 16:12

来源:

桥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线条简洁流畅。

鉴湖大桥呈东西向横跨水面。

鉴湖大桥旁有一座殿桥庙。

桥台上有刻字,记载着建造时间。

桥梁处已经出现裂缝。

  ■ 见习记者 张梦霞 文/摄

  鉴湖大桥位于东浦街道清水闸村殿桥头,与村庄一起“漂”在鉴湖水系上。虽然建造于新中国成立后,是一座半现代的桥,但它拥有经典的建造艺术与科学价值,被列入越城区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鉴湖大桥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村庄未来的规划宏图中,鉴湖大桥也可能成为其中绚烂的一笔。

  随导航来到村子后,记者有幸在一位老人的指引下寻到了鉴湖大桥。在一处宽阔的水域上,一座东西向的单孔拱桥横跨其上。老人指着对岸说,桥的这一头是清水闸村,另一头就是壶觞村了。

  虽然留有岁月的痕迹,但桥本身还保持着优雅的姿态。因跨度较大,远观犹如长虹卧波,透出一种舒展的美。东西落坡的坡度较缓,东侧加有栏板望柱。记者踏步上桥,只觉空间宽裕,视野也开阔。资料显示,此桥全长有21米,桥面宽1.4米。

  有意思的是,这是一座半现代的桥。东西落坡、南北桥台采用的是传统石桥构造技艺。但桥梁属于当代人熟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说,建造技术的“古今结合”成为这座桥独特的记忆点。

  “原先这里有一处殿桥,后来被拆除了。鉴湖大桥的桥台就是由殿桥的桥台石叠砌的。”住在河边的村民邵阿珠告诉记者,石材的优势在于耐腐蚀、抗风化,许多石桥的使用寿命长达数百年甚至千年。记者在现场看到,踏步、栏板、桥台等部位的石块年代久远,却保存完好,无明显的损坏。桥台的其中一个石块上,还刻有“鉴湖大桥 一九七一年六月”等字迹,边缘清晰。经与相关资料比对,确定这正是桥的建造时间。

  将视线转移至桥梁部分。从侧面观察,桥梁线形流畅、简洁,又因用料较少而显得轻盈、纤细,可隐隐看到现代工程的影子。“桥梁属于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通常运用于建筑和桥梁中。特别在跨度大、无支撑的建筑形态下,它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绍兴文理学院建筑系副教授白文辉曾参与第三批历史建筑调查工作,他介绍,钢筋与混凝土结合的建造结构,拥有高强度与耐久性,不但提高了建筑承载能力、抵抗变形能力,以内部支撑的减少实现更大跨度,而且减少了材料用量,施工速度快,建造与维护成本更低。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在20世纪中叶,因优越的性能和经济效益而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工程建筑技术的发展,该项技术也成了当代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鉴湖大桥的建造工艺是力与美的结合,这种施工工艺代表了当时绍兴地区的建筑科技水平。”白文辉认为,从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科学技术等维度看,鉴湖大桥都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这也是将其推荐为历史建筑的重要原因。

  两座孤岛的对外通道

  鉴湖大桥为何被建造起来,又与原先的殿桥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提到桥旁的这座殿桥庙了。

  殿桥庙位于桥的西侧。从正门望去,庙堂气势恢宏,门柱、屋檐的装饰也十分精致。上午9点,门口的烛台已香火缭绕。“这是村子里很有名的一座庙,里面供着好几尊菩萨。”邵阿珠告诉记者,最开始的殿桥庙是世代相传下来的,中途因为某些原因被拆除了。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一些老板又集资重建了庙,恢复了祈福的传统。一直到现在,这座庙都被视作村内的公共建筑,由守庙人看守。

  有了庙,就需要建桥联通外界。邵阿珠回忆,原先的殿桥具体建造时间未知,但可以确定是在老殿桥庙后出现的,“当时庙内侧有一条小河流过,殿桥就建造于小河道上。这座庙除了村民平日里会来祈福,还有很多从村外专程赶来的人,都是通过殿桥过来的。”

  直到20世纪70年代,出于通航需要,河道进行了拓宽。内侧小河与外部水系需要打通,通过挖路面,在庙前凿出了一条宽阔的河道来。而原殿桥也因此被拆除。在新河道上,建起了鉴湖大桥。鉴湖大桥延续着寺庙的香火。每到特定时日,庙前敲锣打鼓,祈福的人排成队,热闹不已。“前不久还有人来给庙翻新了一下,外墙涂了一层黄漆,颜值更高了。”邵阿珠说。

  除了承担原殿桥的功能,鉴湖大桥也是清水闸村与壶觞村之间的一条重要通道。现场可看到,两个自然村均四面环水,像漂浮在鉴湖上的孤岛,绍兴话里叫“圆渡”。在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下,桥就成了村庄之间的重要通道。清代著名文人李慈铭曾在《答樊增祥》中写道“两岸朱楼清水闸,四围翠峰跨湖桥”,描绘的就是类似景象。

  “去附近市场买菜,过这座桥是最方便的。”对壶觞村的陈师傅来说,鉴湖大桥是他每天的必经之路。他告诉记者,北面的高速路建成后,方便了附近村庄的村民。但因为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原因,鉴湖大桥仍是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旅场景的关键配置

  从现状看,鉴湖大桥桥梁段的破旧程度肉眼可见。桥面水泥有两处表层脱落,空隙处钢筋露了出来,还能看到底下的河面。水泥护手在风吹雨打下腐蚀严重,变得稀稀落落。

  “确实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现在老年人走动较多,还勉强够用。年轻人要拖着电动自行车就不太能过桥了。”清水闸村党总支书记戴关龙告诉记者,村里会定期来检查桥的现状,针对破损问题,也一直想修缮一下。这些年来,戴关龙就向街道反映过多次。但因为河道属性问题,桥一旦重修,需要抬高桥底,还可能进一步拓宽跨度,成本高不说,还会增加村民的通行难度。“综合各方面因素,目前只能维持现状了。”戴关龙无奈地表示。

  2023年5月,越城区人民政府网发布了两个村的村庄规划(2021-2035年)公告。根据规划目标,清水闸村依托现有的产业、人文、自然资源,将打造集循环农业种养、现代产业发展、水乡文化体验、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同时,壶觞村也将以生态农业、重温传统、回归水乡、寻觅乡愁为主题,打造别有一番韵味的生态旅游村。与此同时,这两个村也被列入鉴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作为未来风景区的一部分。除了保留民居与公共建筑,还将新建公寓、沿街商铺、广场、公园等配套。这样一来,鉴湖大桥不排除具备文旅属性的可能。

  “现在,清水闸村与壶觞村已被确定为保留村,不会拆除了。鉴湖大桥作为历史建筑也会保留下来了,未来有可能被运用在文旅场景中。”戴关龙满怀期待地说,清水闸村不远处的青甸湖,也正加紧打造陆游故里这个文旅新地标。如果未来青甸湖与鉴湖水系贯通,游客有可能通过水上游线前来观光,也能看到这座桥。

  “已经看到好几波旅游公司的人来这里拍视频,庙、桥都走过一遍了。”提及未来,邵阿珠也非常期待,“规划发布后,大家常互相讨论,怎么将村庄打造得更有诗意。像大桥附近的几处园地,现在还种着菜,希望以后能转变成绿化带,颜值更高!”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