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时代,达芬奇机器人加持,让肝胆胰方面的疾病治疗有了更高水准。“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落户越城以来,越来越多的绍兴人开始选择机器人手术,让许多原本高难度的手术变得轻松且精准。”昨天,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肝胆胰外科病区主任沈国樑说,专家、技术的“双城平移”让越城百姓家门口完成高难度精准微创手术更加便利,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手术正备受患者青睐。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革新?本期“打造区域医学新高地 共建共享越健康越幸福”栏目,我们走进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肝胆胰微创外科,来探寻肝胆胰疾病的微创治疗前沿技术。
达芬奇机械臂舞动越城
日前,18岁的小夏经历了一场现代医学手术。历经两次传统手术后仍反复发作的胆肠吻合口狭窄,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肝胆胰外科的达芬奇机器人下迎刃而解。
当天,机械臂360度旋转突破人手极限,高清视野精准剥离0.5毫米细血管,2.5小时完成“针尖上的舞蹈”。看着术后三天就能进食的女儿,母亲刘女士感慨地说:“原以为要跑上海杭州大医院,没想到家门口就有这样的高科技。”
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去年10月份,越城老百姓迎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达芬奇机器人“落户”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这可不是一台普通的设备,它宛如一位“超级外科医生”,为越城地区饱受肝胆胰疾病困扰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以往,面对复杂的肝胆胰手术,医生们常常面临诸多挑战。而如今,达芬奇机器人的加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的机械臂能够灵活旋转,精准分离组织,在十倍视野下完成毫米级的精细操作,就像在微观世界里为手术“导航”。以小夏的手术为例,因反复发热腹痛4年,多次胆道手术导致吻合口狭窄和局部结石形成,传统手术难度极大。经肝胆胰外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讨论后,决定由肝胆胰外科主任张成武与沈国樑一起行达芬奇机器人下胆肠吻合术。
在达芬奇机器人的助力下,机械臂灵活旋转,精准分离,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组织,十倍视野下完成局部毫米级的胆肠吻合,无术中出血。术后第3天,小姑娘即可进食流质,一周后便顺利出院。
沈国樑说,这一成功案例,让越城百姓切实感受到了高精尖设备带来的福利,也让大家对未来的医疗充满了信心。自去年达芬奇启用以来,目前越城院区肝胆胰外科已满足几十例患者的需求,包括肝癌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等,更让复杂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珠峰级”手术变得举重若轻。
专家“下沉”带来技术革新
除了先进的设备,专家的下沉和技术的革新更是为越城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也是不久前,一位50岁男性患者董先生,因右上腹部胀痛不适,检查发现右肝巨大肿瘤。肿瘤最大直径超过15厘米,健康肝组织不足全肝体积的20%。面对这一棘手的病情,越城院区肝胆胰微创外科团队并没有退缩。
他们采用改良的二步肝切除术,第一步通过腹腔镜门静脉离断加肝脏射频隔离,两周后等健康肝“养大”后,即健康肝脏组织已从20%增生至40%,第二步行腹腔镜探查转开腹右肝巨大肿瘤切除。这一创新技术,不仅减少了传统二步肝切除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风险,还让患者在术后10天就顺利出院。
沈国樑说,二步切肝技术通过短期内两次手术,让本来不足的剩余肝脏通过外科等手段短期内快速增大以满足要求,提高肿瘤的切除率,也提高了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这就像拆危房前先建好安置房。”沈国樑用通俗比喻解释改良二步切肝术的精髓。技术突破背后,是省级专家常态化在越城工作带来的质变。每周,张成武主任团队雷打不动出现在越城手术室。沈国樑表示,越城院区作为浙江省人民医院垂直化院区,就是要将先进的技术带到老百姓家门口,让大家不用再辗转外地,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大咖说健康
肝胆胰的“防癌密码”
面对逐年攀升的肝胆胰疾病,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张成武给出“防御”攻略。
张成武主任说,高危人群,即男性四十岁以上、乙肝携带者、长期饮酒、肝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通过腹部超声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能有效发现早期病变。目前临床接诊肿瘤患者年龄越来越年轻,这与熬夜、高脂饮食、药物滥用等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任何疾病都一样,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治很关键。”张主任分享了一个震撼:小于3厘米的肝癌五年生存率达70%,而晚期患者这个数字骤降至12%。
“医疗进步的目标之一,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家门口获得尊严与希望。”他强调,目前,以腹腔镜和达芬奇机器人为核心的微创技术已成为主流。这些技术创伤小、恢复快,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而医疗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大家要重视自身健康,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同时,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随着5G远程手术、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新技术落地,他相信会有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临床,让一场场守护肝胆的微创革命,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