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集团大手笔布局氢能储能、人形机器人、电动飞机等新赛道,令人瞩目;龙盛集团利用AI技术赋能新材料、染料研发创新,前景广阔;晶盛机电聚焦发力新一代半导体装备和材料,未来可期……在科技创新以无所不在的渗透性、扩散性和带动性广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个春天,上虞正以创新驱动发展,书写产城人文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三位一体”高质量示范区建设,在全区上下奋力建设出新出彩的“青春之城”的大潮中,上虞企业大显身手、勇立潮头。
今年央视春晚,杭州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H1扭出“赛博秧歌”技惊四座。上虞龙头企业卧龙集团近日发布自主研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同样引发业界关注。
去年12月26日,卧龙集团旗下浙江希尔机器人有限公司与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在工业自动化及柔性制造领域开启深度合作。创新布局不止于此。卧龙集团在氢能储能、电动飞机等新赛道的探索已初见成效,行业影响力与日俱增。
另一家本土龙头企业晶盛机电的研发团队,正在新一代半导体装备和材料领域实现新突破:1600多名研发人员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研发出8英寸SiC晶片,海内外订单纷至沓来;1000Kg级蓝宝石晶体生长炉的问世,更是刷新了超大尺寸蓝宝石研发的世界纪录。
“从研发起家到靠科研壮大,这条路我们坚定不移。”晶盛机电董事长曹建伟的话印证了上虞企业的创新基因。在长期的市场洗礼中,这里已涌现出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今年,上虞区将重点引导企业聚焦“4+4”现代化产业培育,在细分领域突破关键技术,锻造核心竞争力。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实现更多跨越式发展。
在此过程中,下好产业平台这枚“棋子”是关键。最近,上虞曹娥江经开区招商服务中心主任王少波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他和团队连轴转,短时间内就接待了多批人工智能行业投资者。“已储备6个人工智能项目,计划总投资超88亿元。”王少波透露,首批落户项目即将签约。
这样的招商热度,源于产业平台的强力支撑——2月10日,总投资50.6亿元的上虞人工智能产业园破土动工。未来,这里将主要建设产业驱动芯项目、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项目两大产业平台,并推进安全硬盘及计算机等多个重大产业项目的建设,打造产城人文融合示范标杆。
与此同时,科创平台的构建也在多点突破。上虞区以体系化思维整合政府、企业、高校资源,全力推进杭州湾联合创新中心建设。这个涵盖科创产业发展链、创新主体成长链、人才技术转化链的综合性平台,预计今年9月试运行,10月正式开园。另外,上虞与复旦、浙大等知名高校的合作在持续深化,与天津大学绍兴研究院的第二轮合作也在有序推进,创新生态日趋完善。
为保障平台效能最大化,上虞创新建立“六个一”推进机制:明确一个目标定位、确立一个管理体制、构建一个运营模式、梳理一套扶持政策、建立一套招引机制、打造一个服务生态,形成从项目谋划到落地运营的全周期保障体系。
优质创新生态的形成离不开人才。大力开展人才生态建设已成为上虞全区的共识。
道墟街道推出创客招商“鱼骨图”,通过11大业态规划吸引全国青年才俊。在该街道新屯南村,“一壶江南”新中式茶咖空间从开工到运营仅用20天,创下项目建设新速度。湖北创客陈亚娟感慨道:“街道干部把办公室搬到工地,现场解决难题。有这样的‘服务力’,何愁没有‘发展力’。”
“我们将以‘创客城市’建设为抓手,用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的诚意,赢得创新发展的主动权。”上虞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勤介绍,今年该区计划引育省级以上领军人才30名,招引大学生2.5万名、高技能人才2700名。
为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上虞正精心打磨“一江两岸”城市名片:通过32处沿江水利用房新型业态招商,构建青年向往的工作生活空间;以“一江两岸三城四季”文旅品牌为牵引,培育年轻化消费场景。这些举措,都将为“青春之城”注入更持久的活力。
在这个奋进的春天里,上虞正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描绘出“青春之城”的澎湃图景。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