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莫让历史记忆沦为“文化盆景”

2025-02-27 08:37

来源:

近日,府山公园一块新发现的“茶”字石刻引发热议。这处半平方米大小的隶书刻痕,不仅牵出“龙山瑞草”这一越茶历史的尘封记忆,更触动了人们对城市文化基因如何存续的深层思考。(2月26日《今日越城》)

“茶”字石刻与“卧龙瑞草”碑的呼应,印证了茶文化在古城的千年绵延,唐代有杜牧笔下“瑞草魁首”的赞誉,宋代有王十朋将“龙山瑞草”与“日铸雪芽”并称的记载,无不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历史图景。这些碎片化的记载与实物遗存,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今人理解城市文化、地域特质的“底层代码”。

然而,唤醒记忆仅是第一步。当文史爱好者呼吁补种茶树以“复活”瑞草茶时,管理方的审慎态度也不无道理。山坡种茶采茶的安全隐患、茶树的维护难题等,都凸显了传统符号向现实场景转化的复杂性。这背后其实是文化遗产保护中常见的矛盾,也就是如何在尊重历史逻辑的同时,兼顾现代社会的功能需求。

“龙山瑞草”的复兴呼声,本质上是追求城市文化的地方性、独特性,承载着越地“卧薪尝胆”的精神意象与“大隐隐于市”的哲学气质。这种文化附加值,恰是当下城市竞争中稀缺的“软实力”。但若仅停留在立碑刻字的符号层面,或陷入“为复古而复古”的窠臼,历史记忆反而会沦为空洞的“文化盆景”。

真正的文化复兴,要精准找到传统与当下的连接点。府山管理部门计划清理现存茶树并适度补种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务实有效的思路,既避免大规模改造破坏生态平衡,又通过局部场景营造来强化文化感知。这种“微更新”模式,以最小干预实现最大共鸣,让历史元素自然地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或许才是现阶段复兴“龙山瑞草”最值得做的。

当然,除了重新布局茶树种植工作,“龙山瑞草”的现代转化还可以探索更多可能。例如,将府山茶史纳入现有的古城研学路线,开发沉浸式茶文化体验活动;借助AI等数字技术复原“龙山瑞草”的制作工艺,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激活城市记忆。这些尝试不仅能让历史“活”起来,更能为城市文旅注入历史经典IP的品牌力量。或许有一天,当游客漫步府山,既能触摸千年石刻的沧桑纹路,又能亲手制作并品尝一杯“味森且浓”的瑞草茶,那一刻,千年的文化基因才算完成了一次鲜活的传承。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戚高晟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