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古纤道绿色纤维有限公司纺丝车间内,生产机器轰隆作响,高达2米的卷绕机似竖琴一般,生产出一排排细长的工业丝。在检验室里,缕纱测长机飞速旋转,不一会就截取出100米长的丝团。检验员赵晓静熟练地称重,并核对标准数据。“偏差小于1.5%,这批丝抽检质量达标,可以开始包装了。”赵晓静说,这一锭锭涤纶工业丝随即将被打包运输至下游企业,被用于生产海洋缆绳、柔性纤维防护网等产品,广泛应用在汽车工业、建筑工程、海洋工程等领域。
机械手臂精准抓取刚生产出来的纤维产品。
浙江古纤道绿色纤维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长期深耕涤纶工业纤维领域,公司产能从当初年产9万吨提高至现在年产72.8万吨。作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目前该公司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达20%,其中出口份额30%以上,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客户分布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该公司总工程师杨志超介绍,这些年来,公司和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高校在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建设有省重点支持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技术中心、省级高企研发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个科技创新平台。
2016年,由该公司和浙江理工大学共同开发的专利技术——液相增黏熔体直纺涤纶工业丝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项技术为全国首创,以往传统的涤纶工业丝切片纺工艺需要把聚酯熔体固化成切片再经过运输、储存、结晶、预热、固相缩聚等步骤,如今这项工艺可以用聚酯熔体直接纺丝。”杨志超告诉记者,新技术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运用传统工艺完成所有步骤需要40多个小时,如今新技术完成整个工艺流程只需一个半小时,单位能耗还下降了30%,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这两年,国家深海战略不断推进,海洋油气开采平台逐步向超深水海域挺进,然而在深水系泊领域,中国海洋缆绳生产技术长期被欧美企业“卡脖子”。突破技术壁垒,实现海洋缆绳的国产替代,成为古纤道和相关企业重点研发的方向。
海洋中的风力、浪涌等恶劣环境,对缆绳纤维的疲劳、蠕变、耐磨性能和使用寿命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为了突破这一‘卡脖子’技术,我们和下游企业一同对海洋缆绳技术进行研究,在纤维的特殊涂层等多方面进行改良提升,不断增强产品的强度和韧性,最终成功研制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缆绳用聚酯工业丝。”杨志超告诉记者。
说着,杨志超拿起一根绳子向记者展示,这就是运用在深海领域的缆绳。“像这根绳子,它由十几万根高强纤维编织而成,密度仅为钢缆的六分之一,却能承受两千余吨拉力。”杨志超说,绳子一头固定在海底,一头系在海洋钻井、海上风电等作业平台上,起到固定作用,像“定海神针”一样。
如今,由“古纤道”生产的纤维编织而成的海洋缆绳已应用在我国南海多个油气田储油平台上,并走出国门广泛应用于欧美、孟加拉湾等的石油钻井平台。“我们将在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光伏等大型永久性设施上持续拓展应用,不断开拓工业纤维的海洋市场。”杨志超说,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依托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不断创新发现纤维更多可能,持续发力开拓千亿市场。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赵婧赟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