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构建立体化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

2025-02-26 08:54

来源:

文山村、南村村、泾口村,老年食堂正在越城乡村全面铺开,炊烟升起的不仅是人间烟火,更是对农村空巢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深切关怀。各村都在努力“摸着石头过河”,试图破解农村养老“最后一公里”困境。当然,相较于一些兄弟县市,越城老年食堂的整体建设情况仍处于起步阶段。笔者以为,下阶段越城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构建起既有制度温度又具人文关怀的立体化助餐服务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层服务机制是精准施策的关键。不同年龄层、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需求呈现阶梯式差异,可将服务对象具体细化为“能自理的常备军”“需帮扶的重点户”“失能失智的特护群”,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对于“能自理的常备军”,可设立集中就餐点,既便于管理,又能促进老人们的社交互动;对于“需帮扶的重点户”,则要视天气、老人身体等情况实施具体操作,譬如遇到雨雪、台风等恶劣天气,就需要送餐入户以保证安全;而“失能失智的特护群”则需建立“家庭环境+送餐入户”的结合模式,让这个群体的老人在熟悉的环境内进食。通过精准“画像”来提升服务效能,才能让每位老人都感受到被看见、被重视。

构建多元投入的保障体系是服务可持续的根基。单靠村级财政支撑容易陷入“善始易、善终难”的困境,因此建议建立“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家庭担一点”的共担机制。政府可通过定期购买服务方式引导专业养老机构下沉,对于运行存在问题的老年食堂,予以专业层面的业务指导。村集体则要积极盘活闲置农房等现有资源,一方面可以将闲置农房改建成老年食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出租等形式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鼓励各村爱心互助协会等社会组织设立敬老助老基金,同时要定期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捐款,为老年食堂的运营注入源头活水。除“内部造血”外,各村也要合理利用外部资源,比如采取“企业冠名助餐点”“爱心餐券认领”等模式,既能让助老事业成为社会共同参与的情感纽带,又能支撑起老年食堂日常运营的“四梁八柱”。

餐食标准化个性化是提升助餐服务的加分项。譬如每周菜谱的制定,可以由所在镇街统一聘请专业营养师予以检查调整;记录“张阿婆忌辛辣”“李爷爷要软烂”等个人饮食特点与喜好,在烧制、盛菜等环节尽量予以满足;在餐厅适当位置布置小料台,提供碗筷勺子、油盐酱醋、腐乳榨菜等。个性化还应当体现在订餐配餐服务方面,如寒暑假期间,可以组织中小学生成立“送餐志愿队”,让送餐过程变成代际交流的温馨时刻;创新电话预约、邻里代订代购等方式,让老人们用餐变得更加便捷。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樊高扬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