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古城“演艺经济”乘风起

2025-02-26 08:47

来源:

西园古城一台戏、镜湖越剧场改造提升、绍兴剧院改建等项目,最近一段时间,绍兴的演艺空间屡屡“上新”;内容上,舞台剧、歌舞表演、脱口秀等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古城演艺经济乘风而起的发展势头,让“演艺+文旅”成为绍兴文旅融合的新风向标和“黄金赛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演艺旅游产品,正在持续为这座名城实力“圈粉”。

绍兴演艺空间“上新”

镜湖越剧场改造提升工程设计项目招标公告近日发布。这个坐落于镜湖中心广场内,总装修面积23669平方米的新场馆,将在明年正式与观众见面。

据悉,镜湖越剧场将采用“非遗文娱+非遗文创+非遗文旅”的创新模式,以青春时尚越剧为主题,打造沉浸式越剧体验场馆,场馆内目标容纳人数在150人左右。同时,剧场内还将设立儿童音乐剧场,这也是绍兴地区首个专业的儿童音乐剧场。除了有演出看,这个沉浸式剧场还将开辟一个非遗展览区域,以静态展览和非遗活态展示结合的方式,让市民能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绍兴丰富的非遗资源。

位于越城区人民中路的绍兴剧院已经被绿色围挡围了起来,歇业了4年的绍兴剧院正式启动改造,目前正在进行内部拆卸工作。负责此项目的越城区文化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绍兴剧院改造工程计划投资5800多万元,工期为540天,计划于明年下半年完工。

根据项目规划,改造后的绍兴剧院观众厅扩容至400多个座位,并配备先进声光电设备,为满足现代演出需求,剧院还将增设排练厅、化妆间等功能区。改建完成后,绍兴剧院将联动周边街区,打造集艺术体验、创意孵化与文化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计划引入知名演出团队,常态化上演话剧、歌舞剧、越剧、绍剧等多元内容。为留住城市记忆,实现剧院与城市的文化对话,将保留原有部分墙体、门窗等构件。

此外,我市文旅部门还将重点打造“古城一台戏”项目,落地于皇家园林——绍兴西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记者了解,西园古城一台戏项目整体规划设计围绕“胆剑精神”主题,重点打造实景水舞秀,并配以“越千年”主题进行沉浸式演绎、府山光影联动等,讲述越王勾践“十年生聚”的奋斗故事。在环境设计上将按照“不改变园林原有格局风貌”的原则,将西园打造成立体呈现越文化的演艺场所。届时,一个由水上升降实景舞台和可容600至1000人的观众台组成的全新演出场地,将让观众通过诗歌、音乐、水舞、光束、影像五维空间,体验科技带来的视觉盛宴。

绍兴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在未来几年里,绍兴将新增多个新演艺空间,加上已经投入运营的演艺空间,势必会串珠成线,串起绍兴演艺市场的崭新蓝图。”

西园将打造“古城一台戏”项目。

演艺经济成新亮点

绍兴演艺空间为何井喷式“上新”?背后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硬件提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戏曲之乡绍兴,除了绍兴大剧院、柯桥蓝天大剧院、柯桥百花剧场等专业剧场之外,缺少看戏的地方。近年来,虽然涌现出稽山书场、越州书苑、莲花书场、娥江书场、闲园书场、青藤书场等演艺场所,演出市场有较大改善,但还是缺乏具有引领性的大型项目,这类项目也需要在硬件上有所提升。

需求旺盛。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前提下,转而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生活成为常态。尤其是“为一场音乐会奔赴一座城”,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潮流,人们对演艺活动的热情度高,愿意为之买单。

政府推进。演艺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已成为兴文旅融合的新亮点、新引擎。去年底,鲁迅故里的“大先生剧场”与大家见面,今年1月,位于越城区上大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运河里戏馆”开张迎客,让市民和游客看到了绍兴演艺市场的新气象。

那么演艺经济的市场蛋糕究竟有多大?记者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了解到,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48.84万场,同比增长10.85%;票房收入579.54亿元,同比增长15.37%。其中,剧场类演出29.64万场,票房收入119.29亿元;旅游演艺演出场次18.93万场,票房收入163.89亿元。数据表明,近年来,旅游演艺项目已成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城市文化打造、业态调整、消费更新等方面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有业内人士认为,大型演出在带来票房收入的同时,能够产生流量聚合效应,有效拉动城市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一系列文旅业态消费增长,催生“演出+文旅”消费新模式。而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则更能呈现较为活跃的发展状态,让剧目数量和演出场次保持上升态势,演艺内容丰富、形式多元。

一直以来,将“绍兴一日游”变成两日游、三日游是绍兴旅游努力的方向。这几年,随着绍兴夜经济成为旅游市场的“新黄金时段”,反过来又促使绍兴开拓更为多元化的夜间消费模式。而风生水起的旅游演艺项目在积聚人气、打造文旅品牌上效果显著。目前沈园景区、鲁镇景区等有夜间旅游演艺项目,其他都是一些小规模的说书、唱折子戏等表演,因此,绍兴迫切需要打造更多元的演艺空间,并构筑不同的演艺内容,丰富绍兴文旅产品的供给,也为绍兴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沈园之夜。

新空间需要新内容

春节期间,位于越城区蔡元培广场的孑民剧院,推出大型原创音乐情景舞台剧——《稽山魂》,打破了过去演出局限于戏曲、曲艺的形式,用全新的舞台形式讲述绍兴名人故事。据了解,该舞台剧在春节期间连演10场,受到了诸多好评。这也是孑民剧院根据剧院舞台设计和硬条件,第一次打造本地化的原创演出。

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教授、文化学者周一农认为,绍兴发展演艺经济,必须深挖地域文化,借鉴兄弟城市,如杭州、苏州、西安等相对成熟的演艺经济模式。以城市文化为核心打造旅游演艺项目,是“演出+文旅”新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形式大同小异,但内容要展现城市文化的精髓,有辨识度,能够让人从中认识绍兴、了解绍兴,并爱上绍兴。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创排的园林实景版昆曲《游园惊梦》,长期在苏州昆曲传习所旧址所在地驻演,舞台就是这一座园林。游客从进入这座园林开始就进入到昆曲的氛围中,在踏入花园的那一刻,就展开了杜丽娘的故事。园林是凝固的昆曲,昆曲是流动的园林,在《游园惊梦》的演绎中,这二者水乳交融。这部在园林中上演的剧目,成为昆曲的“活态展览馆”。

家住越城区府山街道的市民刘国海是西园的常客,他认为“古城一台戏”项目应借鉴园林实景版昆曲《游园惊梦》,让游客沉浸在皇家园林中欣赏一台具有绍兴韵味的大戏,既有戏曲的原汁原味,又展现年轻时尚态。”

周一农说,纵观国内城市的演艺经济,最热门的是旅游演艺经济,以西安为例,既有《西安千古情》《长恨歌》这些热门的演艺项目,还有十余个实景演艺项目,从唐宋文化、到红色旅游,从适合亲子游的演出内容到适合年轻人的沉浸式观演环境,西安打出了一套旅游演艺组合拳,实现了差异化经营模式,叫好又叫座。

当曾经静谧、闲适的历史文化名城与热热闹闹的演艺经济相互碰撞,又会产生什么样让人惊喜的化学反应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