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取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的?一幅古画《萧翼赚兰亭图》为你讲述背后的故事和传说。
最近,“丰神有仪——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人物画展”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展览以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题材内容分类,尽显古代人物风华。《洛神赋图》《萧翼赚兰亭图》等国宝级珍品悉数亮相。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兰亭序》缘何入宫
本次展出的《萧翼赚兰亭图》为宋代摹本,作者佚名。这一画作,在清代《石渠宝笈》中著录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
画中内容为唐朝初年御史萧翼从僧人辩才手中为唐太宗李世民赚取王羲之《兰亭序》真迹的故事。描绘了书生装扮的御史萧翼两手拱于袖间,目光机敏,面容沉稳。盘膝坐在高背禅椅上的老僧满面皱纹,双眉紧锁,神情略显急迫。表现出萧翼与辩才和尚各自的心思情绪。画面章法布局古朴,人物描画写实严谨,线条细劲均匀,虽然是宋代摹本,但保留了唐代人物画的面貌,是传世几卷摹本中绘画技巧最高妙的一卷。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相关的故事和传说。《萧翼赚兰亭图》也不例外。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界将其奉为极品。这幅作品,据传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的。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故他本人对其也十分珍惜。
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广为搜罗王羲之的书法,每得真迹,视若珍宝。到了晚年,他对《兰亭序》的喜爱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渴望能得到《兰亭序》的真迹。
《兰亭序》当时为王羲之七代孙智永的弟子辩才和尚收藏。唐太宗多次派人索取,辩才推说不知真迹下落。于是,唐太宗命御史萧翼想办法得到《兰亭序》。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故意在寺庙中与辩才和尚相遇,并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不凡的谈吐赢得了辩才的好感。关系密切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辩才欣赏。辩才看后不以为然,说自己收藏的《兰亭序》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萧翼故意不信,说此帖早已不存于世,不可能在辩才这里。辩才一时起兴,就取出秘藏的《兰亭序》真迹给萧翼赏鉴,萧翼趁机将其纳入袖中,并向辩才出示太宗“诏书”,遂将《兰亭序》征入内府,辩才和尚既痛心又无奈。就这样,唐太宗得到了《兰亭序》真迹。
唐太宗对《兰亭序》真迹十分珍爱,临死前嘱咐儿子将《兰亭序》真迹放在棺椁里永远陪伴他。流传至今的《兰亭序》也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和临本了。
“赚兰亭”故事流传
去年,绍兴文理学院蔡元培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刘磊凭借专著《思想史视域下的“兰亭论辨”及〈兰亭序〉文本真伪问题研究——以“汪中旧藏〈定武兰亭〉”为中心》等入选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研究方向)。他对《兰亭序》颇有研究。
刘磊介绍,“赚兰亭”故事现存版本主要有三种,均来自唐代,分别为何延之的《兰亭始末记》、刘餗的《隋唐嘉话》、牛肃的《纪闻》。其中,以何延之的《兰亭始末记》最为流行,北宋钱易《南部新书》等文集中收录的“赚兰亭”故事都脱胎于何延之的《兰亭始末记》。其次是刘餗的《隋唐嘉话》,这个版本的主人公在传抄过程中出现转变,分为萧翼、欧阳询两种版本,影响都颇为深远。牛肃的《纪闻》所叙述的故事过于荒诞离奇,一般不被列入考证范围。
自古以来,“赚兰亭”题材的绘画创作不胜枚举,其中,传为阎立本画的存世作品有两幅,分别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和《石渠宝笈·三编》。《初编》本摹本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中人物较小,线条纤细,淡墨设色,跋中卷首有一印漫漶不可识别,无画家款印,但有诸多鉴藏印。《三编》本摹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人物较《初编》本大,用笔较粗,设色丹粉亦较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录的一卷《萧翼赚兰亭》,此卷未见著录,体例与前两卷相似,但无煮茶场景,不知何人所作。
刘磊说,存世的“赚兰亭”画作中,以《初编》本与《三编》本两卷宋摹本最重要。
同样是画兰亭故事,其实也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题材。刘磊介绍,一题为“赚兰亭”,取的是传说中唐太宗遣御史萧翼假扮书生设计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取王羲之书法真迹《兰亭序》的一段情节。从初唐开始,历代人物画家就倾心这个题材,见于画史记载的有唐代阎立本《萧翼取兰亭图》、五代顾德谦《萧翼取兰亭图》,宋代巨然、朱绍宗,元代钱选、赵子俊的《萧翼赚兰亭图》,明代仇英的《赚兰亭图》等。另一题为“兰亭修禊”。“修禊”为古时风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到河边去嬉游,祈福消灾。《兰亭修禊图》选取的便是王羲之《兰亭序》中描述的场景: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文人雅士聚于绍兴兰亭,曲水流觞,饮酒作诗。北宋的李公麟、南宋的刘松年、明朝的文征明和仇英,他们都留下过以兰亭修禊场面为题的画作。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波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