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滨海新区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智造研究院5层的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内,AGV小车(自动导向车)沿着既定路线有序运行,将其装载的臭氧消毒机半成品运送到各个装配机台,搭载了先进视觉识别系统和机械臂的机台精准操作着产品的组装工序。场地一侧是立体储存库,另一侧则是整个“车间”的数字孪生全景图,实时反映每个工位的设备操作情况。
智能制造实训基地。
令人惊讶的是,这并非企业的生产车间,而是一处智能制造实训场地,通过看场地中央的可视化大屏即可清晰了解整个场地实训设备的分布情况和教学应用情况。
“这一智能低碳精益道场,基本包括了一个智能制造车间的所有要素。”天大创智院项目负责人王磊教授介绍道,智能低碳精益道场是天大创智院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的实训场地之一,除此之外还有AI(人工智能)教学与实践区、智造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多个实训空间。
天大创智院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于去年10月正式建成,是一个集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高校科研实验室、工程教育中心、创客(众创)空间及实训实习基地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平台。作为国内首家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这一“创新工场”将“新”字贯穿始终。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的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无缝对接,成为制造业从业者和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营造新的创新生态、培养企业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尤为重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领军人才,也同样需要成千上万的工匠型实践人才。”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天大创智院院长顾佩华主导设计并开展了创新工场的建设工作。
“作为一个开放式、全天候、全方位服务的多方合作枢纽,‘创新工场’致力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层次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顾佩华解释了创新工场的核心理念。
一个个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的建成,当然离不开“新”技术的赋能。创新工场配置了各类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精密测量仪器和多种工业软件系统,构建了数字化—智能化工厂工程实践环境,集聚了由有国内外工程教育经验认证专家、多学科背景高校教授、企业工程师及一线职业培训教师等组成的教学研究团队,形成从工程人才培养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不仅是一个教学或训练场所,还是一个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日前,天大创智院与绍兴金江机械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汽车底盘轻量化研发及应用联合实验室,聚焦汽车零部件轻量化、视觉检测技术、装配线智能化升级以及首台套设备的研发等关键领域开展深度协作。“技能人才培训、技术联合攻关、项目联合研发,三方面发挥好研究院对产业的服务功能。”王磊说。
为更好发挥研究院对地方产业发展的科教价值,近期天大创智院创新工场已与滨海新区人才发展集团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将部分培训课程设置在“名士之乡”科创中心,共同打造工匠型实践人才培育新模式,促进更多创新技术加快转变为生产力,为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速赋能。
(越牛新闻综合滨海潮声)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裘 真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