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柯岩街道叶家堰居和漓渚镇九板桥村入选浙江省“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创新案例。
当前,各地致力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文化生活触手可及”逐渐成为现实。推进“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当聚焦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缩短公共文化服务半径,持续完善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让居民群众享受到近在咫尺的品质文化,感受到“家门口”的美好生活。
走出家门步行约15分钟,便可到达至少1个必备公共文化场馆和3个以上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这不仅是政府对民生实事工程的郑重承诺,更是对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的不懈追求。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当创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间,集约利用公共文化资源,将更多优质文化供给浸润到居民生活的“边边角角”。
当前,文化礼堂已悄然融入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城乡文明建设的“精神家园”。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管理体系,推动文艺范与烟火气“双向奔赴”,让文化礼堂“活起来”,更符合居民群众“口味”,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面临的新考验。推进文化礼堂社会化运作,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合作提供服务等方式,解决开门率不高、活动不平衡等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渴望一个可以静心享受轻松、自由、有温度、有情怀、便捷的公共阅读空间,城市书房无疑很好地契合了居民的阅读需求,引领全民终身学习新时尚。城市书房的建设和设计,可通过公共划拨、个人捐赠等途径,对企业、社会组织等闲置场所进行“微改造、精提升”,见缝插针地打造“小而美”的城市阅读空间,让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阅读之美、读书之乐。
“共富夜校”在各地的“火爆”,体现了居民对“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迫切需求。“文化圈”的建设,不仅是对文化设施的物理构建,更是对共富愿景的深情耕耘。建设“共富夜校”,当坚持公益属性,以低成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匹配居民的“需”与夜校的“送”,帮助更多居民一技傍身。当然,将知识搬到“云”上,突破时空限制的“空中课堂”,更能够释放“共富夜校”共振叠加的育人效应。
15分钟,不仅是一个时间的刻度,还是衡量生活边界与幸福感的标尺。让品质文化“圈”出美好生活,还得发动全社会投身“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