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绍兴的山,是地质运动的产物。
自元古代以来,历经多次岩浆活动和海陆相沉积,特别是14亿—10亿年前华夏古陆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形成了今日绍兴复杂的地质构造。
江山—绍兴深断裂将绍兴地区划分为两个地质区:西北区属扬子准地台,地层出露齐全,岩浆活动较弱,沉积岩系发育;东南区属华南褶皱系,岩浆活动激烈,为大片中生界火山沉积岩系所覆盖,陆相沉积岩层出露。
这种地质运动导致的地质构造,使得绍兴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形成了以山为主体,山地丘陵居多的地形特征。
二
绍兴的山,是名副其实的山。
世界上许多地方有山,但缺少水;许多地方有水,但缺少山;许多地方有山有水,但往往是千山万水,甚至是穷山恶水。
而绍兴这个地方,则不但是有山,而且是有水。山是青山,以会稽山、龙门山、天姥山、四明山四山为主要代表;水是秀水,以古运河、古鉴湖、曹娥江、浦阳江四水为主要代表。
四座为主要代表的山,恰似写在绍兴大地上的一个“山”字。
会稽山耸峙于中,是“山”字的第一笔“竖”;龙门山绵延于西,是“山”字的第二笔竖折中的“竖”;天姥山蜿蜒于东南,是“山”字的第二笔竖折中的“折”;四明山逶迤于东,是“山”字的第三笔“竖”。
这一“山”字形的独特地形,造成了绍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独特地势,进而造成了绍兴丰富多彩的独特地貌。
绍兴的地理、生态、经济、人文、民生,绍兴的一切,便由此而生。
三
绍兴的山,有数量之多。
(一)山地占比高。
全市地貌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山地、丘陵、台地、河谷盆地、平原。其中山地占市域面积的27%、丘陵占33.5%、台地占5.6%,合计涉山的面积占了市域面积的66.1%。
这些广义上的山,集中分布在绍兴的中部、西部、东南部和东部地区,任桂全先生总纂的《绍兴市志》对此作了较为具体的记载。
(二)山峰数量多。
目前,绍兴市有具体海拔数字的100米以上主要山峰,就有184座。按分布地区来分,中部66座,其中海拔100米至600米的有30座,601米至1000米的有32座,1001米以上的有4座;西部39座,其中海拔100米至600米的有24座,601米至1000米的有14座,1001米以上的有1座;东南部海拔100米至600米的有29座,601米至1000米的有19座;东部海拔100米至600米的有11座、601米至1000米的有18座,1001米以上的有2座。
按海拔高度来分,海拔100米至200米的有4座;201米至300米的有6座;301米至400米的有22座;401米至500米的有23座;501米至600米的有39座;601米至700米的有29座;701米至800米的有21座;801米至900米的有19座;901米至1000米的有14座,其中中部6座、西部2座、东南部5座、东部1座;1001米以上的有7座。
7座1000米以上山峰,分别为中部的会稽山主峰、全市最高峰东白山,海拔1194.6米;西白山,1095.7米;棕榈尖,1028米;南园尖,1090米。西部的三界尖,1015.2米。东部的四明山,1012米;扑船山,1021米。
(三)孤丘也不少。
另外,绍兴还有零星分布于平原与盆地的孤山残丘。其中:
绍兴古城内,有府山,海拔74米;塔山,29.4米;蕺山,51米。
绍兴平原上,有鸟门山,又名箬蕡山、绕门山,海拔91.7米;吼山,又名狗山、犬亭山,105米;棋盘山,115.2米;马鞍山,196米;夏盖山,又名夏架山、大禹峰,168米;福祈山,又名大山,137米;称山,又名青山,194.5米,稷山,又名斋台山,156.8米;保驾山,又名苞山,47米;龙山,225米。
诸暨盆地上,有陶朱山,又名长山,海拔261.1米;白阳山,323.6米;金鸡山,84.7米;越山,187米。
曹娥江流域的新嵊与三界章镇盆地上,有嵊州城隍山,海拔146.8米;艇湖山,140米;亭山,130.9米;姜山,136米。
四
绍兴的山,有连绵之形。
各个地区的山脉之间,连绵不绝,大体弥缝;每座山脉内部,平缓绵联,不分你我。
(一)中部以会稽山为主体,主脉依诸暨、嵊州界北行的山峰有美女尖、鹰子岩岭、白玉尖、湖塘岗、雾露尖、硖石山、龙头岗、砂石岗、上谷岭,至诸暨、嵊州、柯桥交界处的龙头顶;向北入绍兴市越城区的秦望山,尽于香炉峰一带。
支脉大体上分为四路,形成数以百计的较高山峰。一路自东白山起,先依诸暨、东阳界西行,继依诸暨、义乌界北行,尽于浦阳江东岸。
二路自东白山起,依嵊州、东阳界东行。
三路自龙头顶起,依诸暨、柯桥界北行。
四路自龙头顶起,先依嵊州、柯桥界东行,继依柯桥、上虞界北行,尽于水网平原。
(二)西部以龙门山为主体,呈南西—北东走向,被壶源江分割成两侧,东侧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西侧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著名的五洩风景区即位于西侧。
以主峰三界尖为起点,山脉分为南北两路,形成诸多较高山峰。南路先依诸暨、桐庐界北行,继依诸暨、浦江界南行,尽于浦阳江西岸,汇入安华水库。
北路先依诸暨、富阳界西行,继依诸暨、萧山界北行,又越过浦阳江依柯桥、萧山界北行,尽于萧绍平原之中。
(三)东南部以天台山为主体,呈南西—北东走向,最高峰为新昌菩提峰,海拔996米。
山脉分为四路,形成近百座较高的山峰。西路界于长乐江与澄潭江之间,自东阳、磐安、嵊州、新昌交界处入境,依新嵊界北行,尽于嵊州蛟镇南缘的独秀山。
中路界于澄潭江与新昌江之间,自新昌、天台交界处入境,向北绵延至新昌城关一带。
东路界于新昌江与黄泽江之间,自新昌莒根入境,向北延伸至嵊州三塘台地。
东北路界于新昌江与沙溪之间,自新昌、宁海、奉化交界处入境,向西北绵延至花树坪尖。
(四)东部以四明山为主体,呈南西—北东走向,绵延于嵊州、新昌、奉化、上虞、余姚之间,山体主要高度为600—800米。
支脉受曹娥江东侧支流的分割,自南而北分为五路,形成了上百座较高山峰。南路界于沙溪与上东江之间,自新昌、嵊州、奉化交界处入境,依嵊州界西行,为新嵊界山。
中南路界于上东江与里东江之间,自嵊州、奉化、余姚交界处入境,向西延伸,经四明山主峰,尽于曹娥江东侧的画图山。
中路界于里东江与隐潭溪之间,从嵊州、上虞、余姚三地交界处入境,依嵊州、上虞地界西行,尽于曹娥江东侧的车骑山。
中北路界于隐潭溪与下管溪之间,自上虞陈溪南部太平村入境,向西北延伸尽于章镇盆地东缘。
北路自下管溪以北纱帽岩起,依上虞、余姚界北行,尽于水网平原南缘。
五
绍兴的山,有江河之伴。
绍兴的山与水,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形成了交相辉映的美景。河流流淌山间,库塘静处山谷,河谷坐拥盆地,湖泊增色孤丘。
(一)“山”字形的地形,直接导致了曹娥江与浦阳江两条干流及诸多支流。会稽山与四明山之间,形成了曹娥江;会稽山与龙门山之间,形成了浦阳江。连绵的山脉,又形成了两江的诸多支流。
这样的山水布局,真是大自然妙不可言的造化。每年的梅汛期与台汛期,降雨往往较多,雨量一般占年均1500毫米的70%左右。两条干流与诸多支流得益于地势由西南向东北侧斜的地利,将集纳的雨水迅速排出,保障了这个地方历史上很少有大的水灾相扰。这是绍兴成为风调雨顺的风水宝地的重要原因。
(二)连绵的山脉,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提供了建造库塘、改善生活的有利条件,使这里诞生了诸多巧夺天工的伟大创造。
全市分布于山间的大、中、小型水库,多达556座。另有小(1)、小(2)型水库537座,山塘2649座。
这些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库塘,特别是解决了全市一半人口饮用水问题的汤浦水库,集防洪与灌溉、水产与发电、饮用与休闲、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改善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镶嵌在绍兴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更是这里的人们乐自然的生动写照。
(三)诸多的山脉,成了江河的分水岭。
会稽山主要分布于柯桥南部、诸暨东部与嵊州的西北部,是绍兴地形骨架的脊梁,曹娥江与浦阳江的分水岭。
龙门山主要分布于诸暨西部,是浦阳江与富春江的分水岭。
天台山主要分布于新昌东部和南部、嵊州南部,与四明山以沙溪为界,与会稽山以剡溪为界,是曹娥江、甬江和灵江的分水岭。其四路支脉,分别是长乐江、澄潭江、新昌江、黄泽江、沙溪的分水岭。
四明山主要分布于嵊州东部、新昌东北部、上虞东南部,是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其五路支脉,分别是沙溪、上东江、里东江、隐潭溪、下管溪的分水岭。
(四)两河流域的河谷,形成了十多个山水相间的盆地,其中较大的有三个。
曹娥江流域,以清风闸为界,分为上游的新嵊盆地和中游的三界章镇盆地。新嵊盆地位于嵊州中部、新昌北部,曹娥江上游的澄潭江、新昌江、长乐江、黄泽江等支流,从盆地四周向中心辐合相汇。
三界章镇盆地,以上虞章镇为中心,曹娥江中游的小舜江、范洋江、隐潭溪、下管溪等支流,在盆地汇合。
浦阳江流域,是诸暨盆地,浦阳江中游河段及其五洩溪、大陈江、枫桥江等贯穿其中,似一条由南西向北东延伸的走廊。
六
绍兴的山,有资源之殷。
(一)绍兴的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植物、动物、林果、地下矿物丰富多彩,座座都是金山。
这里富有生物的多样性。植物当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小勾儿茶、香榧树、七子花等。动物当中,有梅花鹿、云豹、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酋猴、鬣羚、黄喉貂、松雀鹰、蛇雕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这里富有风物的珍贵性。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丰富多样、肥沃的山地资源,加上人们的聪明智慧、勤劳刻苦,使得这里的兰花、香榧、茶叶、水果、药材等地方土特产品,品类众多,风味独佳。
这里富有矿产的奇特性。已经查明的能源、黑色金属、贵金属等各类矿产有50余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铜、锡、金、硅藻土、瓷土等20余种,金属矿产在浙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令人称奇的是,早在2500多年前,越人就已掌握了铜、锡等的勘探、开采、冶炼、锻造、磨制技术,举世无双的青铜剑与青铜镜,便是这种技术最为典型的产物。
(二)绍兴的山,有地貌形态之殷。丰富多彩的地貌形态,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资源。
这里的山地丘陵、河谷盆地,是世世代代绍兴人生产生活的宝地。特别是占了全市土壤面积30%的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三大盆地,它们起源于河谷冲积物与洪水冲积物,以及各种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坡积物和再生物,与北部平原一起,在历史上一直是绍兴的四大粮仓。正是这些粮仓,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绍兴的鱼米之乡。
绍兴的一些特殊地貌,有着特殊的资源价值。台地集中分布在新嵊盆地和三界章镇盆地周围一带,占市域面积的5.6%,海拔多在150米至400米之间,顶部平缓,土壤深厚,村落相望,田地梯列,四周陡峻,宛若小高原,是绍兴的一大特色景观和资源,最好的小京生花生便产于这些地方。
秦望山、东白山、五百岗等3座死火山,因中生代燕山运动时火山喷发而致,是江南极为少见的火山群地貌,有多座火山锥,其中以五百岗火山群中海拔660米的雌鹅凸与637米的雄鹅凸最为典型。这是绍兴十分珍贵的旅游资源。
绍兴还有香炉峰以及新昌“倒脱靴”、穿岩十九峰等为代表的假喀斯特地貌与丹霞地貌。这些天工,是钟灵造化,旅游潜力巨大。
(三)绍兴的山,有历史人文之殷。它们当中,有的虽然并不高峻,甚至仅仅是一个地名概念,却是历史之山、名人之山、文化之山,因历史而名、名人而名、文化而名。其中所富含的人文底蕴,既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又是经济发展的财富。
绍兴的很多山,与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嵊州甘霖上杜山村的小黄山,堪称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小黄山因出土了10000年前后的水稻栽培遗存、彩陶遗存和村落遗存,而于2005年成为中国年度“十大重大考古发现”,又于2006年与上山遗址一起,被命名为上山文化,成为世界稻作文化、彩陶文化与酿酒文化的故乡,成为中国最早的村落。
绍兴的很多山,与文人墨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晋时,南渡的中原士子一来到这里,便惊诧于这里山水的独特之美。王羲之“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发出了“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赞叹。唐代时,不下400位大诗人纷至沓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大文化现象,谱写了中华大地上空前绝后的一部宏伟诗篇,走出了一条以越州为中心、声名远播、影响至今的浙东唐诗之路。这些文人墨客的诗文歌赋,对这里的秀美山水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绍兴的很多山,与儒释道的关系十分密切。四明山脉中,独有一峰,名曰秀峰尖岗。秀峰有湾,溪流潺潺;左龙右虎,南水北山;闲云常驻,万物盎然;几多风光,独数小湾。这里一方净土无纤尘,四时锦绣有繁花,高天冷暖蕴神秀,浓雾聚散凝精华,所产秀峰茶堪称天下一绝。这里的秀峰寺,早在1000年前,便已梵香缭绕。“秀峰尖岗,堆高山上。有道是、净土一方。千年时光,无量佛光。惜风雨交,星斗移,人事亡。改革开放,事业兴旺。时运转、重显辉煌。千古灵光,无限风光。盼天行健,地势坤,民安康。”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绍兴占了三处,七十二福地中,绍兴占了四处,它们都在绍兴相关的山中。
绍兴的很多山,与历史上的帝王紧密相联。举世闻名的会稽山,是中华祖山,中华民族的先祖尧、舜、禹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会稽山之名,更因大禹在此会稽诸侯而来。越国是绍兴历史上第一个发展的高峰,勾践是越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君王,绍兴沿用至今、与各类名人相关的地名中,因越国与勾践而来的地名是最多的。与秦始皇相关的山名,也有不少,如刻石山、秦望山、望秦山、酒瓮山等。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冯建荣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