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科峰
前不久,《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在央视开播,绍兴菜再度出镜。镜头聚焦了以黄酒酒糟为制作元素的绍兴糟味,讲述了酒乡百姓化残糟为佳肴的美食传奇。
相比“霉”与“臭”,“糟”在绍兴菜系中相对低调,因而在外地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者,但绍兴糟货的传承历史与美味指数丝毫不逊于臭豆腐与霉千张,一则依托于绍兴酒糟制味,二则糟味多为荤菜,三则糟香并不改变原味,相比于容易上头的霉臭系列,或者醉蟹等生醉系列,带有熟醉工艺的糟菜更能被广大食客所接受,也更能代表越菜传统风味。
绍兴糟味之所以未能走得更远,缺少的是一个推手,或者说在期待一个风口,《舌尖上的中国》也许能给其带来命运转机。这部以记录中国美食地图为主题的纪录片,以选题精准、制作精良、画风精美而收视长红,成为妥妥的“带货王”,自开播以来,《舌尖上的中国》带火了岐山臊子面、河北花椒肉、河南胡辣汤、西安肉夹馍、姜堰烧饼、涉县柿子、宁波年糕等地方特色美食。《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抓住了“眼球经济”,更带动了“味蕾经济”与文旅消费,天南地北的游客被镜头引流到各地打卡美食。
绍兴糟味的名气不亚于绍兴十碗头,但市场影响力明显偏弱,主要原因在于产业链不够完善、品牌效应未能凸显、产品创新迭代力度不足、市场开拓意识明显不强。试想,温州酱鸭舌、湖南小辣条、绝味鸭脖、四川泡椒鸡爪等都能走向全国,绍兴糟味为何就不能闯出一片天来?如果我们能改良传统工艺,实现定制量产,采用便携包装,打响地方品牌,扩大产品矩阵,使之成为寻味绍兴的必点菜,成为外地人品咂越菜的压轴菜,让酱货与糟货一起走出绍兴走向全国成为“越味双雄”,确实大有可为。
绍兴糟味亮相《舌尖上的中国》,能不能迎来泼天富贵与美食流量还是未知数,但我们不能坐等央视收视率带来的红利,而要抢抓稍纵即逝的机遇,转变思路,创新作为,改良产品,做强品牌,拉伸产业链,做精绍兴糟味IP,把短板补足,让优势更优。
高光亮相《舌尖上的中国》,绍兴糟味有望成为让广大外地游客才下“舌尖”却上“心间”的越味,可能成为一个被流量带火的地方美食。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