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四个维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建设

2025-02-16 08:56

来源:

文化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与源泉,也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最核心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借助文化推动城市向高品质形态演进,已成为当前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政治命题和战略任务。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而以人为本、以文化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是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深刻把握人文城市在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四个维度上的内涵功能,答好产城人文融合的重要课题,推进绍兴在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建设上的先行示范。

一是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赋能,实现“以文兴业”。文化与经济历来是彼此生发、相互成就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春节前举行的绍兴第二届山阴城隍庙会,在短短6天时间内实现市集销售额超600万元,拉动周边商业消费超6500万元,可见人文经济在扩大市场需求、激发新型消费方面拥有强劲动能,是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着力点。因此,人文城市要努力形成以人文经济引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方面是做好“文化产业化”。针对当前消费变化打造贴合当下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品牌,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开发文化旅游、艺术表演、文化教育等带有地方文化符号的新型产品,丰富市民和游客的文化消费选择。另一方面是做好“产业文化化”。实施文化产业创新创业激活工程,加大文化基地扶持和文化人才引进力度,规划一批青年创客空间、创意创业苗圃、文创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多管齐下支持企业开发文化类的创新产品。

二是彰显城市精神与文化自信,实现“以文聚力”。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说经济铸就了城市的“样貌”,那么人文就是其“神韵”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每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既是凝聚市民情感认同、汇集发展力量的核心标识,也是彰显城市形象、吸引外来活力的重要源泉。要立足自身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把市民的认知和行动凝聚到城市发展上来,最大限度激活城市的文化向心力。一方面要始终注重涵养城市人文精神。以新的当代实践不断丰富其新的时代底蕴和当代表达形式,使之能始终满足市场经济要求、贴合城市发展定位,永葆活力。另一方面要抓好塑造和弘扬城市人文精神的实体基础。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和街区的保护力度,悉心构筑体现地域特色的标志性文化场所,多维度打造城市精神的“展示台”。

三是提升社会公平度与包容性,实现“以文惠民”。以文化为支点引领城市发展,就要以人为本,重视人民的个性需求与情感价值,通过提供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和设施等方式创造新的文化供给,让广大人民群众能更好地享有充实、多样且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展现一座城市的人文关怀。一方面要聚焦重点人群。满足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等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规划和建设多元化的文化场所,定期举办文化活动,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提供相对独立的文化空间;培育形成多层次的品质生活服务供给体系,营造宽松环境鼓励重点人群形成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壮大社区文化平台。充分利用原有文化设施打造多业态、多功能、多服务的新型“文化驿站”,努力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生态。同时要注重数字文化服务场景创新,以数字力量助推社区开展现代化人文建设。

四是追求生态与发展和谐共融,实现“以文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绿色、共生、可持续的现代化,重视生态文明和敬畏自然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因此,注重维护生态平衡,致力于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的和谐共生,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赋能,是打造人文城市的基本条件。一方面要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性。做好城市生态工程,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优化生态格局;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绿地、湿地等生态空间,提升生态服务能力,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也为经济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弘扬生态理念。充分挖掘人文历史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等生态智慧,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文化传统,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引导市民形成亲近自然、保护生态的价值观。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