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张5米多长的“供桌” 何以入选“历史建筑”?

2025-02-15 09:04

来源:

东浦自古有“七十二溇,七十二弄”之说,河溇交错纵横,一座座桥梁把他们串联起来。该镇现有古桥40余座,在绍兴街镇中数量最多,其中列入文物保护对象的有12座。最近,位于东浦古镇的陆家溇口桥,被列入越城区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这座被附近居民称之为“跳板桥”的普通石桥,桥面原是一块5米多长的供桌。这样普通的桥在古桥云集的东浦为何能入选?带着疑惑,记者到实地进行探访。

  横跨在陆家溇口的跳板桥。

从供桌到桥板,大石板作用变了

走进东浦古镇手工酿造体验坊,黄酒的芬芳扑鼻而来。体验坊门口广场的西侧,就是陆家溇口,一座老桥横跨溇上。这座老桥结构十分简单,桥面一块青石板,两侧桥台不高,只有3步台阶。桥头设有介绍牌,写着“陆家溇口桥因地处陆家溇口,故名,又称‘跳板桥’。桥长5.2米,宽1.4米,由一块青石加于溇上而成。据传,因原先的木桥不够坚固,镇里一大户人家曾把家里的供桌搬来此用作架桥”等文字。

“以前是木板桥,因木板狭长,破损后会及时更换,我们都叫它跳板桥或独木桥。”曾住在桥边的居民单鲁坚说。在她的记忆里,早期的木板桥上发生了许多趣事,木板宽度不足一米,胆大的,跑着过桥;胆小的,爬着过桥。当然也有一些居民过桥时不慎坠河,但河水不深,很快爬上岸,然后笑着离开。因跳板桥离水面近,有船只过往,还要把桥板抬起来。

“我年轻时是运动员,胆子大,可以飞快地过桥,还经常坐在木板上钓鱼。”单鲁坚说。20世纪80年代,因手工酿造体验坊有医院,考虑到西侧居民看病需求,有人便从其他地方移来这块大石板,跳板桥从此固定下来。“大石板有1米多宽,行走更安全。”今年50岁的单鲁坚说,木板桥上留下了她年少时的许多回忆。

东浦当地文史爱好者何茂泰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粮站在集镇马车溇口,农民前来卖粮,板车拉着粮食过桥,原有的木板桥吃不消。后来东浦农村有一大户人家,把家里的供桌拿出来,取代了木板桥。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道路拓宽需要,以及卖粮的农民渐渐减少,这座石板桥迁移到了陆家溇口,它也从“卖粮桥”变成了“看病桥”。

黄酒小镇开发“甜蜜经济”,跳板桥有了新用途

随着东浦黄酒小镇不断开发建设,桥东侧的医院已搬走,拆除后变成了广场,附近还有手工酿酒体验坊,西侧的红妆坊正在打造越城区首个5A婚姻登记处。该项目总投资约8000万元,建筑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该片区将成国风婚庆产业街区,让黄酒小镇变身“爱情小镇”。

记者现场看到,红妆坊区域仍在紧张施工当中,目前尚未开放,但这并不影响游客到桥上打卡参观。“这么大的石板,很少见到。”上海游客陈虹不停地拍照,“桥下河水清澈,两岸民房古色古香,别有一番风味。”

绍兴黄酒小镇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红妆坊区域房屋主体修缮已基本完工,软装招投标即将启动,预计今年“七夕节”开放。连通该区域的跳板桥结构安全,虽然不会更新,但也有新的用武之地。它既可通行,又是“观光桥”。“跳板桥不是文保对象,但这里留下了居民许多回忆,如今被赋予新用途。我们会搞好桥边环境,观察桥梁安全。”黄酒小镇社区负责人李彬说。

绍兴文理学院建筑系副教授白文辉说,跳板桥属于单孔石梁桥,结构简洁明了,没有复杂的拱形或过多的装饰。这种设计不仅便于施工和维护,还体现了古代工匠对实用性和经济性的精准把握。其单块大跨度石梁的施工工艺,是当时绍兴平原水乡地区石桥建造技术的代表,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尽管跳板桥在造型上不如绍兴其他一些古桥那样独特,但其质朴的风格与水乡环境完美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简洁之美,反而更能体现古桥的自然韵味和历史沉淀。同时,桥梁还体现了绍兴民间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在助力文商旅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旅游、文化活动等方式,跳板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到绍兴古桥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存四十余座古桥,东浦冠绝绍兴

造型简单的“跳板桥”能入选越城区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在许多人看来,这并不足为奇。抛开历史价值不谈,这也是对东浦古桥地位的肯定,有助于黄酒小镇文商旅的发展。

绍兴市古桥学会副秘书长陈树尧说,东浦不仅以黄酒盛誉天下,还是有名的古桥之乡。因区域内江河纵横,溇浜密集,自古以桥为路,桥梁众多。目前东浦境内尚存古桥四十多座,是绍兴古桥最多的地区。这些桥梁各式各样,有木桥,有石桥;有梁桥,有拱桥;有的小巧玲珑,有的气势宏伟;有的亭廊相连,有的庙台结合。

绍兴童谣中有耳熟能详的“十座古桥”,东浦古镇也流传着十座古桥的民谣,朗朗上口,被当地百姓津津乐道。《东浦古镇史料》记载了这首民谣:磕头跪拜上大桥,上城坐船马院桥,东浦老酒越浦桥,吹吹打打薛家桥,读天说地大木桥,买鱼买肉过洞桥,哭哭啼啼走庙桥,欢天喜地跨新桥,看病就医西巷桥,革命传统下大桥。

据介绍,东浦自古有“七十二溇,七十二弄”的说法,如今镇内尚存河溇30余条,弄46条。古镇建筑依河溇和街巷展开,一座座桥把河岸和街巷串连起来,因此不难理解桥梁众多的原因。而民谣中的十座古桥,首先是集中在古镇一带,且每座桥背后都有段故事。“这十座桥造型各异,且建造年份不同。可惜的是,早些年因经济发展和通航需要,上大桥和下大桥被拆除。不过,其他八座桥仍保留了下来,如今不仅能满足通行需求,还是游客参观打卡的重要旅游景观。”何茂泰说。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尚存的八座古桥中,最东面的越浦桥被挡板包围着,周边正在建设停车场;最西面的西巷桥毗邻大越路,步行到古镇核心地带需要一定距离,目前这两座桥还没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护身符”。另外六座桥横跨在古镇中心街河之上,春节期间,桥身纷纷挂上了灯笼、红色彩带等装饰物,让这些古桥充满喜庆氛围。时不时有游客走上来,驻足,拍照,亦或通过微信视频跟朋友分享古镇之美。“没想到东浦古桥这么多,一座连着一座,密集程度在老城区都很难见到,‘桥乡’名副其实。”上海游客汪志辉说。

目前,东浦列入文物保护对象的古桥有12座。近年来,为了发展旅游业,古镇还新建了3座仿古石拱桥,气势雄伟。古镇中心街河上,还有10余座像“跳板桥”一样的简易桥梁,它们架在街巷间的溇底上。此外,位于乡间的泗龙桥和东浦古镇北侧的新采桥,也是有名的网红打卡点。古桥是路,是景观,也是古镇的灵魂。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