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纺织博物馆: 千年丝绸之府、世界纺织之都

2025-02-12 13:19

来源: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吴蚕吐柔丝,越女织美纨。”绍兴古称会稽,是古越国的核心区域,有2500余年的建城历史。众所周知,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但或许却少有人能从布业、纺织视角来认识这座城市千年纺都的光辉历史。

寒假里,布业会馆研学游受到中小学生的追捧。鲁迅小学、蕺山中心小学、北海小学、绍兴第一初级中学等学校的小队活动纷纷在此开展。他们不但了解布业会馆的历史,还在绍兴纺织博物馆里了解绍兴纺织史。

绍兴纺织博物馆以印象厅、历史厅、专题厅三部分,再现绍兴纺织的历史、人文与产业。

印象厅设计犹如一卷布匹缓缓展开,选取绍兴布料作为底材,古城绍兴跃然其上,中心影片演绎绍兴纺织的历史与文化,动静相宜。历史厅设计按时间顺序展示原始社会以来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历程。专题厅,力求从多角度还原几千年纺织文化影响下的绍兴城。

历史厅的展陈,分为“服饰之初”“绮缟缤纷”“盛世衣装”“锦上添花”“世界纺都”“千年赓续”6个部分。

绍兴地处宁绍平原西部,南有会稽山,北濒杭州湾,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古越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辛勤劳作,使得绍兴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地区之一,同时亦是中国丝织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古越大地即留下了原始的纺织印记,出土了大量原始纺织工具。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大禹时代已盛行以帛为贡;到了越王勾践生聚教训的年代,越国奉行“劝农桑”的国策,使绍兴纺织业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秦汉三国时期,绍兴成为全国最大的麻织中心之一;两晋南北朝时期,会稽郡“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隋唐之时,绍兴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越绫越罗被作为珍品进贡朝廷;宋代,民间出现了“千里桑麻无旷土”的盛景;明初,在绍兴设“织染局”,掌管织染绸缎事务;清末,绍兴府为浙江四大生丝生产基地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绍兴纺织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绍兴轻纺市场壮大为中国轻纺城。今天,绍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纺织之都。

“千年赓续”展陈的古迹寻踪部分,通过多元手段,呈现过去与纺织有关的地名,如纺车桥、局弄、染棚弄等,可见纺织的底蕴早已渗透进绍兴城的肌理。

比如,纺车桥位于绍兴古城内,与北首的望春桥遥遥相对。今日的纺车桥系清代重建,为一座东西跨向的单孔石梁桥,桥面长6.5米,净宽2.2米。桥栏外侧刻有“纺车桥”三字桥名,清晰可见,还有“司事募建”“光绪己丑”等字。纺车桥是一座别具韵味的水乡石桥,留下了美丽动人的传说,现为绍兴市文物保护点。

南宋《嘉泰会稽志》载:“纺车桥,在城东观音寺侧。”纺车桥的出典,相传与越王勾践励精图治的故事有关。勾践卧薪尝胆,其夫人雅鱼也纺纱织布,生活简朴,体恤百姓,经常步行往返于这里的桥梁。后来越国终于富国强兵,伐吴报仇成功。后人在原先勾践夫人纺纱织布时经常过往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石桥,命名为“纺车桥”。

局弄,位于绍兴古城小江桥北面。局弄的地名始于明代。明代初期,绍兴生产的越罗、越绫精致柔顺,色泽鲜艳,成为朝廷贡品。洪武年间,朝廷在绍兴府设立织染局,一方面,专门为宫廷拣送绸缎等精制产品;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纺织练染行业的管理,为朝廷获取税收。久而久之,人们便将织染局旁的一条巷弄以“局弄”命名。

单棚弄,位于越城区北海桥西端南侧,系一条由西向东折而至北的小弄。该弄原名染棚弄,因绍兴方言中,“染”与“单”为同音,故将“染棚弄”叫成了“单棚弄”。相传旧时在此弄内曾设有染坊,染坊工人将布染色以后,需在晾棚上晾干,久而久之,便将该弄称为染棚弄。

今日的单棚弄内早已不见旧时的染坊,弄内两侧多为砖木结构的民居。在弄的中段有一座较规整的台门院落,南北两侧墙基上刻有“施云记界”,想必当年此处染坊的主人便是这位施姓坊主,而院内的这口百年古井,推测是当时染坊的用水之源。

衣食住行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修复百年古建、展陈千年织都,展示的不仅是绍兴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纺织文化,也是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