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36岁,是个“资深美食品鉴家”,2个月前出差在外地,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去寻觅当地特色美食。生鱼片是小吴的最爱,小吴几乎每周都会去店里品尝,还吃过生牛肉。
隐隐腹痛,肚子里是什么小精灵在捣乱?
春节前回杭后,小吴开始感到脐周隐隐作痛,这种疼痛是阵发性的,就像肚子里有个调皮的小精灵在捣乱。他的食欲也大不如前,大便变得软烂,更令人震惊的是,排便时竟然看到了几条白色的带状物,偶尔还会感到肛门瘙痒。这可把小吴吓坏了,他辗转几家医院,均怀疑是寄生虫,但不能完全确诊。
他便网上自购了肠虫清。服用后,连续几天大便看不到白色虫子了,但腹痛依旧时断时续。
小吴心存疑虑,到底是什么虫子?虫子是否彻底清除?
刨根问底,终于找到“真凶”
1月14日,在朋友建议下,小吴来到杭州市西溪医院感染一科进行治疗。接诊的黄谦主任医师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虫虫克星”,在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场与寄生虫的“拉锯战”。
当病史询问了解到小吴此前吃过生牛肉和生鱼片,黄主任马上联系医院检验科对小吴的粪便进行镜检。医院检验科主任技师潘克女接到标本后,发现小吴的粪便中有一条白色的带状虫体正在蠕动,随后对粪便和虫体进行检测,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小吴的粪便内含有大量虫卵,将虫节片进行墨汁染色后,最终确认是牛带绦虫孕节。
显微镜下的虫卵 医院供图
原来,小吴粪便中扭动的“面条”正是牛带绦虫的节片!
小刘对此很疑惑,自己日常很注重个人卫生,虫子怎么会进入体内?黄主任分析,小吴有进食生牛肉和生鱼片的经历,可能就是这些美食,让绦虫成为了“不速之客”。
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体内排出2.73米“大虫”
面对这场“虫虫危机”,黄谦主任带领团队迅速制定了排虫治疗方案。他告诉小刘,绦虫虽然顽固,但并非不可战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刘的腹痛逐渐消失,大便也恢复了正常,那些白色带状寄生虫也终于被赶出了他的身体。最终小刘体内排出的虫体长度达到2.73米。看到排出的虫体弯弯曲曲如拉面样,小刘震惊不已。想不到美味的食物竟然让他和虫子不期而遇,来了场亲密接触。
“绦虫是一种狡猾的寄生虫,它们喜欢在未充分烹饪的食物中潜伏,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在肠道内安家落户,引发各种不适。”黄谦主任解释。
小吴体内排出的2.73米成虫 医院供图
什么是绦虫?
潘克女主任技师解释,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绦虫纲寄生虫,其成虫身体扁平呈带状,呈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状,其长度可由数毫米至数米不等,虫体分成头节、颈节及体节,体节又分为幼节—成节—孕节,成熟的孕节片会自然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
大便中的孕节片 医院供图
绦虫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潘克女主任技师介绍,我国最常见的是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它们通过未煮熟的猪、牛等食物进入人体,主要寄生在小肠,可引起腹部不适、腹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肛周瘙痒等症状,猪带绦虫幼虫也可寄生在皮下组织、肌肉、脑和眼等部位,引起囊尾蚴病。而文中提到的生鱼片,若污染了牛带绦虫虫卵,食用后也同样会感染。
什么情况下会感染绦虫?
黄谦主任提醒,我国某些地区居民有喜食生的或半生肉类食物的饮食习惯,因食入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牛肉或内脏而感染。在并无吃生肉习惯的地区人群,多因未煮熟食物或用切过生肉的刀、砧板再切凉菜或熟食感染了囊尾蚴而引起感染。
如何预防寄生虫感染?
黄谦主任给出了答案,预防绦虫病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1.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1) 彻底煮熟食物:尤其是肉类、鱼类和海鲜,尽量不吃生食,不吃生的或半熟的肉类;吃火锅、烧烤时,食物要涮熟,烤熟;
(2) 饮用安全水源:不喝生水,饮用水应煮沸或经过消毒处理;
(3) 生熟分开:切生、熟食物的刀具和砧板要分开,夹生、熟食物时要使用单独的餐具,避免交叉污染;
2.注重个人卫生习惯
(1) 勤洗手:讲究卫生,饭前便后、接触土壤、动物或粪便后,要彻底洗手;
(2) 保持手部清洁: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食物,改掉吃手指、咬指甲等不良习惯;
(3) 勤剪指甲:指甲缝容易藏污纳垢,是寄生虫卵的藏身之处;
3.选择检疫合格的肉类
黄谦主任提醒: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腹痛、腹泻、腹部不适,或者在粪便中发现白色条带状、蠕动的物体等疑似寄生虫感染的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此外,严格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
(内容来源:橙柿互动)
作者: 编辑:夏若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