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沉醉绍兴:心学王阳明

2025-02-11 09:17

来源:

王阳明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阳明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所以他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是总结并完成了宋明以来的心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奉为“心学大师”。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有着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鼓励世人冲破封建思想禁,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就是这样的一位心学大师,与绍兴有着不解之缘。

正德十六年(1521)八月至嘉靖六年(1527)九月,因父亲去世,王阳明在绍兴居住了整整六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讲学。

当时先生讲学的脚印留在了许多地方,最主要的有五处:新建伯府、阳明书院、阳明洞天、稽山书院、余姚龙泉山中天阁。正是因为先生会去许多地方讲学,所以也有许多求学者慕名而来。据说,在交通还不是那么便利的当时,求学者曾达数千人之众,由此可见心学大师的影响力。

正因如此,绍兴民间也流传下来一个王阳明在讲学期间与友人“南镇观花”的故事。

在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的春天里,花儿尽情地绽放着,温柔的风吹得行人好不惬意。就是在那样的时节里,王阳明约上了朋友一起去南镇游玩。在游玩途中,除了莺歌燕舞之外,还有一丛丛娇艳的花朵在山林中时隐时现。朋友被美丽的花朵吸引了目光,便指着岩中花树问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阳明看了看花朵,又看了看友人,笑着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个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今人往往据故事末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便武断认定王阳明是一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家,将王阳明打人被批判者的行列。

但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他们的对话表达了他们对一个哲学问题的基本看法,这个哲学问题是:人们面对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吗?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这个世界本身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事实上,王阳明并没有否认“此花”的客观存在,他只是认为“花”与“心”必须有所“感应”二者相互依存,彼此才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没有两者之间的“感应”,它们只能是“同归于寂”,只有将“心”与“花”合二为一,才能使心中的良知发挥出来。换句话说,只有“心”对“花”产生影响,发生实际感应,“花”的存在才有意义,也就是王阳明说的“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一再强调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万事万物皆得其理,要求内外合一、知行合一,乃至于天人合一,从而到达万物一体之仁。或许乍一看有些玄乎,但在领悟之后便会称赞其中奥妙。

其实,除了这个故事之外,王阳明在优游林下的美好时光里也潜心思考着良知对人生和社会的意义,所以他晚年也留下了多首诗歌咏赞良知,如《中秋》诗云: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王阳明将心中的良知比喻为“光明月”,认为良知内在于人心之中,良知不变,则永远无亏缺;良知可以抵挡外物侵扰,战胜艰难困苦与黑暗,只要心中有明月,山河大地就会一片清辉安宁。

由此可见虽时间易逝、故人已去,但心学思想永存,魅力也亘古不变!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