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杂识》凡二卷,署名悔堂老人,为德清徐承烈所撰。清乾隆年间,徐客寓绍兴西郭,走遍绍兴全境,又参考《康熙绍兴府志》等资料,以“昔所浏览见闻极真者记其间”。
《越中杂识》中就有不少关于古镇漓渚名胜古迹的记载,如漓渚江、宋宫嫔墓、明诸大绶墓、清姚启圣墓等。现略作介绍如下:
离渚(漓渚江):在府城西三十里,发源于西南诸山,紫回盘旋,合于离渚。居民数十家,俱傍山倚竹而居,曲涧小桥,境界幽静。以后在这个江边,居民逐渐增多,数百年后,形成了集镇及附近的村落。
宋宫嫔墓:在府城西南三十里离渚屃石湖滨狮山侧,有二十四处,俗称廿四堆者是也。邵廷镐诗云:“屃湖湖水莹如镜,照出兴旺事可真,二十四堆春草绿,红兜幸未摸金来。”此诗的最后一句,是指宋宫嫔墓没有遭到过破坏。
明赠礼部尚书谥文懿诸大绶墓: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漓渚山九板桥。诸大绶,字端甫,号南明,山阴漓渚人。为官时,曾侍穆宗日讲6年,深得信任。据志书记载,大绶“立朝不激不随,有公辅之望。”为人耿直,体贴民情,尊重乡贤,曾与京中绍兴籍官员通力协作,拯救因杀妻而入狱的徐渭出狱,免遭杀戮。大绶卒后,皇上赠吏部尚书,谥文懿。徐渭闻之,泣不成声,即撰写《哀诸尚书辞》一文,赞慕他的为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预修《承天大志》,校录《永乐大典》成,升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不久任经筵讲官,其讲论技艺超出他人,深得穆宗青睐。大学士徐阶赞道:“诸太史乃真讲官”。隆庆元年(1567),诸大绶升为侍讲学士掌院事。隆庆四年(1570)又升为礼部右侍郎,备受穆宗宠信,因此穆宗去世,诸大绶竟哀毁骨立,形神交瘁致病,卧床不起。万历元年(1573)病故,享年51岁。赠礼部尚书,后追谥文懿。诸大绶状貌修伟,生性笃实平和,为政三朝,不偏不激,乐于奖掖后进。但其过世太早,时人惋惜。
国朝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福建总督姚启圣墓:在漓渚山蒋家塔(今贾山头村)。姚启圣(1624-1683),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绍兴)人,隶汉军镶红旗。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名臣、名将,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康熙二年(1663),八旗乡试名列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因擅开海禁,罢官从商。三藩之乱后,捐资募兵,投入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麾下,署诸暨知县,后擢为浙江温处道佥事。康熙十五年(1676),劝降藩王耿精忠,迁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任福建总督,负责平台事宜。康熙十九年(1680),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退兵澎湖,授兵部尚书衔、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康熙二十一年(1682),协助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驻守福州。1683年,因旧疾复发病而逝。姚启圣为政统军执法严明,在收复台湾过程中功勋卓著。著有《忧畏轩奏疏》《忧畏轩文告》等。
绍兴漓渚古镇有许多名胜古迹,是值得我们花精力去开发、研究和推广的。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