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越地过年的风俗丰富多彩,如祝福习俗,我们在鲁迅小说里领略过。其实,绍兴还有不少关于春节风俗的记忆值得分享,这里就来说一说拜张神求财运习俗。
清·金明全《绍兴风俗记》载,古时候绍兴有多座财神殿,其中规模最大、公认最为灵验的,首推原府山西北麓、与仓帝庙为邻的张神殿,其次为小江桥北堍的张神殿。殿上祠额写的是“敕封灵应运德海潮王”,但是大家都习惯称之为张神殿或张老相公殿。这两座神殿香火非常旺盛,一年到头不断有人来烧香祭拜,主要是祭拜之后获得满载而归者或如愿以偿者,都会拿着牛、猪等牺牲来还愿,甚至请戏班子演戏以敬谢神灵。因此,神殿里没有一天不是通宵达旦笙歌鼓吹的,足见当年之盛况。
然而,一般情况下,越城的商人们通常选择在除夕午夜之后,将一年的商业贸易综合结算完毕,经理人、协理人洗漱更衣,成群结队地走进张神殿进行叩拜祷告。获得盈余的人当然是再次祈求增益,以期财源滚滚,多多益善。上年亏损的人,更是迫切祈求来年蒸蒸日上,月月丰盈。有这双重关系,张神殿从除夕午夜一直到大年初一,祭拜的人群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络绎不绝,门庭若市,香火之鼎盛可见一斑。此外,还有一些富商巨贾、达官贵人,也会在大年初一的早晨来叩拜,祈求财帛丰盈,锦上添花。戴春波在《越郡新年竹枝词》中云:“记得年前还债苦,出门先去拜财神。”想想也是,人们都不愿欠债受苦,都希望财源广进,年年有余。
从上面祠额“敕封灵应运德海潮王”可知,殿里供奉的本为潮神或水神。那么,张神是谁呢?他是怎么被封神的,又是如何变成财神的呢?
据学者研究,张神是张夏,越州萧山人,一说河南开封雍邱(今杞县)人。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他以工部郎中出任两浙转运使。由于萧绍一带连年遭受洪涝灾害,钱塘江潮灾不断加重,而原有的萧绍海塘因多为土塘难以有效抵御重灾,张夏上任后亲临一线调查研究,不辞劳苦,躬身实践,发动民众修筑石砌海塘,使得塘堤坚固耐用,实现了抗灾保境,造福于民。张夏身为两浙转运使,足迹遍布钱塘江两岸,功德惠及两浙民众。杭州湾沿线的萧山、山阴、会稽、上虞、余姚诸县民众感其恩德,纷纷建庙立像以祀,世代香火不绝。张夏去世后,历朝为感念其修筑海塘、保境安民的功德,朝廷敕封或民间拥戴他为宁江侯、显应侯、护堤侯、英济侯、静安公、捍沙王、靖江大帝、张大帝等。以前,绍兴各地张神庙到处可见,人们视之如菩萨,也称其为张神菩萨、张老相公,以至于逐渐有了迷信崇拜的成份。
张夏被封成神后,本领不断扩大升级。据民间传说,他又能抵御海啸、洪涝等令人畏惧的自然灾害,又能抗击倭寇、剿灭盗匪等人为祸患,又能为民众施医施药,保佑一方安宁康乐。久而久之,大家一致推崇张夏是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的神灵。
后来,绍兴人民还将他当作财神祭拜,向他许愿心,求财运,过年进张神殿拜财神渐渐成为一种春节风俗习惯。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