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的奋斗目标。“示范”二字分量很重,一方面提升“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发展标准,为“十五五”定好基调;另一方面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新时代使命。守好悠久而多元的越地文化,联通“示范”与“窗口”的文脉,需要打开视野,跨界融合,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打开共富示范市的文化窗口,需要我们立足绍兴看世界,深耕越地人文沃土,纵览人文艺术经典,用唯物辩证法论证中外文化的共通与差异之处。譬如比较“大禹治水”与“诺亚方舟”,客观评判中西方文明,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坚韧不拔、团结包容、胸怀天下、因势利导的优秀精神品质,并通过走访调研,收集绍兴各地区继承和发扬这一文化品质的事例,研究如何更好地对外展示大禹形象,体现“文化窗口”作用。又如比较古越文化与雅典文化,凸显中国城市文明的生命力和延续性;比较黄酒文化与清酒文化,彰显中华传统技艺的弘扬与传承;比较越剧文化与歌剧文化,借鉴如何更好地传承经典戏剧;比较阳明文化与西方“心学”,辨析中西哲学之城的异曲同工;比较鲁迅与阿·托尔斯泰,对话中俄革命时代两面“镜子”;比较书法文化与僧侣手抄本,展现中西书法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比较师爷文化与幕僚文化,研究中日封建时代幕宾文化对社会的推动;比较卧薪尝胆与卡诺莎觐见,辨明自强不息精神与西方复仇理念的差异;比较东方水乡与水城威尼斯,思考乌篷船与“贡多拉”的经营理念……不一而足。
立足绍兴看世界,在理论上须秉持“坚持中国道路”与“坚持胸怀天下”有机结合的理念,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文化地基。在实际应用中以多视角审视绍兴本土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整理出一系列可就地寻访的越地文化窗口案例与读本,以此丰富越地通识课的教学资源,为思政实践教育开辟乡土教学的第二课堂。人文案例涵盖古今中外的宏大跨度,涉及到诸多问题,比如吸收西方文化和保障文化安全的问题,文化凝聚力和国家统一的关系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论证问题,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问题等等,这赋予了文化示范窗口研究广博而又重大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站在一座城市的角度,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发掘其各个方面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行大视野的中外文化的比较,是一桩具有突破意义的事情,有其独到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从本地文化内涵建设出发,绍兴正在持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两张金名片。通过中外黄酒文化、戏剧文化、古城文化、名士文化等的对比,从城市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探寻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借鉴外国文化的同类优势,以此发掘并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符合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从文化窗口的开发角度俯瞰,以文化对比探寻和而不同的历史渊源,以一城管窥世界,更能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这对铸造有绍兴魅力的意识形态,纵深推进文化的国际化,推进宣传教育工作和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筑牢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绍兴可凭借在文化丰富度和悠久度上的优势,打造体现浙江特色、代表中国形象、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交流品牌,发掘出向国内外展示的宣教资源,促使“窗口效应”增强放大,以期达到示范效用。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