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故乡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对鲁迅先生也是如此。读先生的书,便也想来看看他的故乡,寻寻他的痕迹,亲眼看看从前书中的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的百草园,曾回荡先生儿时朗朗书声的三味书屋。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正是江南烟雨蒙蒙的时节,眼前仿佛也被蒙上一层湿漉漉的水汽。踏着被雨水浸湿的深灰色石板,我走至入口处,这里的氛围便让我想起了郑愁予先生的这首诗。我也的确不是“归人”,而是追随先生文字而来的“过客”。为更多世人感受先生的文化气息,这里一片区域都都被保护起来,但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穿过古老的小桥,左边不远处有船夫悠哉摇着乌篷船的船橹慢慢靠近,右边有商贩叫卖臭豆腐的声音传来,这样的生活气息倒是叫我逐渐沉浸于先生文章里的故乡之中。
按着门票上的游览顺序,我先去了先生的祖居。青瓦粉墙,错落有致,是书里从前江南典型大户人家的样子。雨水顺着瓦片堆砌的屋檐而下,在门前垂下了水帘,穿过水帘,就能看到如今先生祖居中的场景,是以周家鼎盛时为背景,融合其他大户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作实景布置的,台门斗、德寿堂、进香火堂,先生的祖辈就在这里一代代传承,虽然历经百年沧桑,到处处都能让我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清代绍兴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走至先生母亲的房间,桌头上的针线筐吸引了我,也是针线筐让饱含年代感的房间有了一丝温馨。先生能成为一代文豪,想必他的母亲功不可没。而每次提到母亲,先生犀利的笔触就会变得柔和。在那个受封建礼教荼毒的年代,先生的母亲竟能从不识字到能读书,这种不向时代妥协的精神更让我感受到江南女子的柔婉但坚韧。
小雨淅淅沥沥,我撑着伞就漫步到了百草园。这里承载了先生童年的欢乐记忆,也是我童年的文学回忆录中难以忘怀的一部分。我被绿植簇拥、被清新的空气包围,终于找到那片菜畦,看到石头上刻着的“百草园”三个字时,课本上的文字终于不再只是浮现在我的脑海,而是有了存放之地。恍惚中,我脑海里已经有了儿童模样的先生在百草园里跑来跑去,翻开断砖找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的画面。那时的先生的忧虑,也应当就是弄坏了百草园的泥墙,怕被训斥;夜里为长妈妈讲的故事担心,怕遇见了美女蛇。想来,那可能是先生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了。出门不用走多远,就是先生童年的书塾——三味书屋。这里确实书香气息满溢,那字迹磅礴的牌匾、古老的画像、被灰尘覆盖的砚台,也尽能让人感受到寿镜吾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三味书屋里有一座学堂,里面摆放着整齐的课桌,每张课桌右上角放着一顶小礼帽,教室里还播放着童声朗读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在现在还原过去,仿佛时光穿梭,一下子回到了从前,小小书生们端坐桌前,白发的先生背着手微微俯首,满意地指点着背书的学生……
过去经年,这里只剩下游人不断来过又离开,但是因为有先生的文章留存于世上,到过这里的人们才会觉得这些小桥流水,白墙黛瓦不是冷冰冰的,是先生文字的温度温暖了后世,温暖了这个水乡。我也在鲁迅纪念馆中,看到许多过去的照片,从前这里户户临水而居,船夫在乌篷船上和浣衣的妇女话家常,天上云卷云舒,这里的人们操着一口江南小调,过着自己慢节奏的小日子。遇到看社戏的时候,坐着乌篷船,闻着河岸水草的清香,约上三两朋友,热热闹闹的看老生们演一场,最后在弥散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睡去。这样的日子,简单平淡却让人怀念,就像绍兴的建筑,外形简洁,没有多余繁琐的细节处理,不求华贵,重在意境,愈显出绍兴敦厚、踏实、平和的传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行至此处,倒是能明白一些先生心里对故乡的记挂,也明白了先生骨子里的敦厚和丰富的内涵从何而来。最后看一眼先生曾看过的四角天空,我这个“过客”终是要离开这温婉宁静的水乡,但这里的江南韵味,“花树迷眼街道阔,舟橹盈河清水长”,始终萦绕在我心头,久散不去。
作者:杨文沛(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