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去江南,就要到这烟雨朦胧下美如画卷的水乡绍兴。而到了绍兴,除了鲁迅,最有名的莫过于书圣王羲之了。一提起王羲之,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个地方——戒珠寺—王羲之故居。
王羲之故居坐落在绍兴市越城区蕺山南麓,在西街上,蕺山街北端。依山临街的它,幽偏适中,寺内殿廊洁净、佛相庄严,是城中的八大名寺之一。
不少人会疑惑为什么一代书圣王羲之的住所要取名为“寺”呢?难道王羲之是佛教中人?说来这里还藏着一段非常有借鉴意义的故事呢。
相传王羲之所好有两样,一是爱鹅,一是癖珠。王羲之为了让十指灵活有力,增强书写的气势,达到人木三分的境界,就养成了随身佩戴晶莹剔透、珠润玉圆的明珠的习惯,不时将明珠握在手掌中来回摩挲,以此来让自己的手指变得更加有力。
在一个微风不燥的午后,王羲之忽然间来了兴致,便去池畔观赏白鹅戏水。正当他握着明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时,忽然一个家童上前报,有一位交情至深且多年未见的僧友前来造访,正在书房坐候。王羲之听后十分欣喜,便连忙前去与这位僧友叙谈,随手将明珠放在了桌上。
在王羲之与僧友叙旧交谈的过程中,家童忽然又前来报,有位客人在门口,说要急见王羲之。王羲之虽然不知是何人何事,但出于礼节,还是请僧友稍等,自己去一探究竟。
等到王羲之打发掉那位客人兴致勃勃地回来后,却发现桌上的珠子和僧友一起不见了。过了些许时刻,僧友从外边回来,连声称赞王羲之的府宅壮美。王羲之望了望桌上,又望了望这位尘外之人,虽然没有明说,但脸上已经流露出鄙夷之色。尴尬的气氛蔓延开后,僧友感受到了王羲之的不悦,也大概猜出了王羲之的想法,虽满腹委屈,想辩解些什么,却又觉得不必辩解,也不知道该如何辩解。虽自知清者自清,却也是怏怏而去。
这位僧友无端遭受了不白之冤,因此伤心过度,茶饭不思,没多久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僧友去世的消息很快就传到王羲之的耳朵里,但没想到几乎是同时,王之家中的一只大白鹅突然出现了病怏怏、不吃不喝的状况,没过几天也死了。
在惊叹巧合的同时,大家都觉得十分奇怪。大家商议后,便决定剖开鹅的肚肠一探究竟,谁知道竟然在鹅肚里发现了那颗明珠。王羲之这才意识到原来那天是大白鹅误把明珠当饲料吞进肚里了,找不到明珠和那位僧友一点关系都没有!
王羲之每每想到自己为了一颗俗物而怀疑、伤害了最真挚的朋友时,都非常后悔,也越发觉得当时的自己有那荒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
从那之后,王羲之便痛下决心,戒了玩珠之癖。为了纪念那位清白的僧友,他还把自己的整座住宅和田园山林一并捐给了佛门建寺庙,并亲笔为寺庙题写横匾“戒珠寺”。一是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告诫自己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要轻易怀疑朋友;二是取《法华经·序品》中“精进持净戒,犹如获明珠”之禅意。
你若走进戒珠寺,就一定会在感受着王羲之生活场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的同时,意识到其实一些凡事俗物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没有什么比最真挚的感情更加珍贵的了!
所以在世间的我们更要珍惜缘分,感恩知遇!
作者: 编辑:夏沁